深圳博物館新館(歷史館)中的永久性陳列《古代深圳》、《近代深圳》、《深圳民俗文化》和《深圳改革開放史》,承載著深圳上下7000年的文化積淀,記憶深圳歷史發(fā)展文脈,是一座令人敬畏的歷史豐碑。鐫刻這座豐碑的主人固然是歷朝歷代文物的創(chuàng)造者,而構建這座豐碑的人則是一代又一代的文博工作者,他們將一件件文物史料發(fā)掘、征集、整理、研究、包裝,最后定格在展場的陳列柜中,成為不沒的史詩。深圳博物館新館于1998年底奠基,與此同時組織專家學者論證新館的功能定位,確定陳列主題,并組織專業(yè)人員編寫陳列大綱,清倉查庫,摸清館藏文物家底,進一步開展文物展品大征集活動。新館籌建辦公室陳川東、戚鑫等同仁與聘請專家顧問通力合作,從跟進建筑設計并提出功能需求,編寫《深圳博物館新館展覽陳列及裝修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到敦促政府相關部門審核通過建設經費預算;從展陳設計招標、深化設計到陳列布展;從制訂數字化博物館建設方案到實施操作;從設備選型采購到安裝……無不傾注著深圳博物館人的心血,真可謂“十年磨一劍”。精誠所至,金石為開,2008年12月25日,一座沉穩(wěn)大氣、端莊典雅、設備設施先進,陳列主題突出,文物展品豐富,展示手段新穎的現代博物館終于在紀念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之際隆重開館,一部經典的深圳史詩橫空出世,成為永久的豐碑。一、功能定位準確建館之初,就新館的功能定位問題,深圳市文化局和博物館先后兩次召開全國性高層次專家論證會,廣泛聽取專家意見。專家們建議新館功能應定位為“國際先進、國內一流”,“以地志性為主的綜合型現代化博物館”;展覽應以反映深圳歷史,特別是深圳經濟特區(qū)改革開放史為主題,同時突出以區(qū)域文化為背景的地方民俗文化;保留老館作為古代藝術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