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獻是近年來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商周銅器銘文作為出土文獻最重要的構成部分之一,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目前,已出土的商周有銘銅器約一萬六千件,銘文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地理、歷法等多個方面,記言記事均較傳世文獻真實可靠,時間跨度又較甲骨文長,是研究商周語言和歷史的重要而可貴的材料。研究青銅器銘文,數(shù)據的系統(tǒng)整理是基礎。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國務院古委會就提出過“金文摹釋總集”與“金文辭類纂”、“甲骨文摹釋總集”與“甲骨刻辭類纂”的編纂任務,并列為國家古籍整理的兩大項目。《殷墟甲骨刻辭摹釋總集》與《殷墟甲骨刻辭類纂》兩書的編纂,由姚孝遂、趙誠帶領何琳儀、吳振武、黃錫全、曹錦炎、湯余惠、劉釗等當年的青年學者、當代的學界中堅,用三年左右的時間順利完成并先后于一九八八、一九八九年由中華書局出版。到目前為止,這兩部工具書已經重印多次,成為甲骨文與殷商史研究者的必備書籍,其影響已遠遠超出古文字學的范圍,而金文項目卻因故被擱置了下來。鑒于金文研究者和有意利用金文數(shù)據進行各自領域研究的其它學科工作者對這類書籍的需求,中華書局決定重啟該項目。經一段時間的考察之后,決定把這個涉及一萬六千件銅器銘文的摹寫、釋定以及辭例分類纂輯等內容的《商周金文摹釋總集》與《商周金文辭類纂》的編纂任務交給了我們。我們自覺義不容辭,但也深感責任重大與任務艱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