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講述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等,廣東新會人。他自小就十分聰明,勤奮好學。他4歲就開始學習寫字,讀《四書》、《五經》,8歲就會寫千字文章。別人在科舉路上跌跌撞撞,梁啟超卻走得很順,12歲中秀才,17歲中舉人,只是在會試時莫名其妙地栽了個大跟頭。當時,鄉(xiāng)里人都稱他是“神童”。1890年,梁啟超赴京會試,不中。返鄉(xiāng)路經上海,看到介紹世界地理的《瀛環(huán)志略》和上海機器局所譯西書,眼界大開。同年結識康有為,投其門下,從此人生道路發(fā)生了巨大轉變。二人見面之后,聊了好幾個時辰,梁啟超后來追憶這段往事時說,康有為以“大海潮音,作獅子吼”(佛教用來形容佛祖說法時的詞語),當頭棒喝之后,使他一時不知所措,以前所學的不過是應付科舉考試的敲門磚而已,根本不是什么學問。于是退出以前求學的學海堂,拜康有為為師。從此,在康有為的引導下,梁啟超盡舍訓詁之學,接受康有為的維新變法思想與政治主張,逐漸成長為康有為的左膀右臂,史稱“康梁”。變法之前,梁啟超的主要見解皆來自于康有為,梁啟超用他那充滿感情的筆,闡發(fā)康有為雜亂、高深的思想,從而使“君主立憲”深人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