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哲學中國哲學中國哲學的歷程

中國哲學的歷程

中國哲學的歷程

定 價:¥42.00

作 者: 劉學智 著
出版社: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中國哲學 哲 學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549501250 出版時間: 2011-01-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315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中國哲學是世界幾大類型的傳統(tǒng)哲學之一。它致力于研究天人之間的關系和古今歷史演變的規(guī)律?!吨袊軐W的歷程》是一部頗見功力的中國哲學史研究著作,全書系統(tǒng)敘述了自先秦至明清諸多哲學家的思想學說,詳實分析了中國古代哲學的產(chǎn)生、發(fā)展和興衰歷程。

作者簡介

  劉學智,男,陜西西安人。1947年生。陜西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指導教師。寶雞文理學院雙聘教授,陜西省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兼職研究員,陜西師范大學宗教研究中心道教研究所所長,兼任陜西關學與實學研究會會長、國際南冥學研究會會長、陜西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中國實學學會理事。一直從事中國哲學史、宗教史的教學與研究工作。研究方向:道家與道教研究、漢唐三教關系研究、關學研究。出版著作有:《中國哲學的歷程》(陜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儒道哲學闡釋》(中華書局2002年版)。參撰《中國儒學史》(魏晉南北朝編,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與趙吉惠先生合作主編《張載關學與南冥學研究》(中國社科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與張豈之先生合作主編《中國學術(shù)思想編年》(六卷本),并參撰《魏晉南北朝卷》、自撰《隋唐卷》(即將出版)。被臺灣輔仁大學羅光教授聘為《哲學大辭書》特邀撰稿人,已為該書撰寫有關佛教的條目約13萬字。曾應邀赴臺灣、香港、韓國、馬來西亞等國家或地區(qū)進行學術(shù)交流。1999年獲曾憲梓基金會頒發(fā)的高等師范院校優(yōu)秀教師獎(三等)?!度宓勒軐W闡釋》一書獲陜西省政府優(yōu)秀社會科學成果三等獎,《中國哲學的歷程》、《心性論系列論文》等獲陜西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近年,在海內(nèi)外多種學術(shù)刊物如《哲學研究》、《中國哲學史》、《孔子研究》、《人文雜志》、《光明日報》、《哲學與文化》(臺)、《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西北大學學報》等十多家報刊發(fā)表論文70余篇,主要有《關于張載哲學研究的幾點思考》、《中國古代哲學沒有不可知論傳統(tǒng)》、《老子道論的邏輯矛盾辨析》、《老子的道、德范疇系列》、《馮從吾與關學學風》、《李二曲思想特征研究》、《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學的地位和作用》、《“以德報怨”儒道辨》、《魏晉玄學的天人新義》。

圖書目錄

理性與信仰的沖突和中國哲學之發(fā)軔
一、夏商時期的宗教天命神學世界觀
二、周人對殷商宗教神學的改造
三、春秋時期天道觀的變化和中國哲學的最初形態(tài) 第一章 以政治論為主題的先秦諸子哲學
第一節(jié)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哲學的流變與哲學論爭
第二節(jié) 天人之辯:天道與人道、宇宙與人類
一、春秋末天道觀的變化與孔、墨的天道觀
二、老、莊的“道德一體”和“人與天一”說
三、思孟學派:心性論基礎上的“天人合一”說
四、茍子、《易傳》的天人統(tǒng)一觀 第三節(jié) 天人之辯:自然與人為、客觀規(guī)律與人的活動
一、孔、墨、孟:則天而有為
二、老、莊:順天而無為
三、荀、《易》:順天而有為 第四節(jié) 天人關系上的儒、道價值觀
一、儒家的道德價值與群體價值
二、道家的自然價值觀 第五節(jié) 人性的自覺和人格的完善
一、先秦時期關于“性”的界定
二、孟子的性善論
三、荀子的性惡論
四、孟、荀人性善、惡論之比較 第六節(jié) 先秦名實之辯
一、名實觀之主要論爭
二、名實觀上絕對與相對的對立
三、“正名”的原則和“名”的分類 第七節(jié) “求知”、“盡心”、“體道”:儒墨道認識論的不同路徑
一、孔子:學道、求知、踐禮
二、孟子:認識論與倫理學、知識與價值的統(tǒng)一
三、墨子:經(jīng)驗認識與“察類”、“明故”
四、老、莊:認識就是“體道”
五、堅持經(jīng)驗認知的后期墨家、稷下道家和荀子 第八節(jié) 諸子矛盾論:轉(zhuǎn)化論系統(tǒng)與均衡論系統(tǒng)
一、孫武軍事辯證法中的矛盾轉(zhuǎn)化論
二、老子“貴柔”辯證法的智慧和矛盾轉(zhuǎn)化論
三、韓非的“矛盾”之說
四、《易傳》“貴剛”的辯證法及其均衡論
五、儒家“中庸”思想中的辯證法因素與追求和諧的均衡論
第九節(jié) 先秦哲學的思想主題:政治論 第二章 以宇宙論為中心的漢代哲學
第一節(jié) 漢初哲學的綜合趨勢與漢代哲學發(fā)展進程
第二節(jié) 陰陽五行說為基礎的宇宙系統(tǒng)論
第三節(jié) 目的論:陰陽五行宇宙系統(tǒng)論的神學發(fā)展——從《春秋繁露》到《白虎通》
一、神學目的論體系的創(chuàng)立
二、神學目的論的延伸和強化:讖緯和《白虎通》 第四節(jié) 自然論:陰陽五行宇宙系統(tǒng)論的理性發(fā)展——從《淮南子》到《太玄》
一、《淮南子》的自然哲學
二、揚雄《太玄》對宇宙系統(tǒng)模式的重建 第五節(jié) 王充的批判思想及其元氣自然論
一、天道觀和元氣自然論
二、機械命定論及其理論教訓
三、一切服從于思想的批判 第三章 以本體論為特征的魏晉玄學
第一節(jié) 玄學的產(chǎn)生與基本特征
一、從兩漢哲學到魏晉玄學
二、玄學的思想主題和哲學思辨
三、玄學思想的邏輯演進一 第二節(jié) “貴無”與“崇有”:同一旨趣,兩種思路
一、正始玄學: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本”
二、裴頒的“崇有”思想
三、郭象《莊子注》中的“崇有”、“獨化”論
四、張湛《列子注》:玄學的衰落 第三節(jié) 名教與自然
一、正始玄學:名教本于自然
二、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
三、郭象:名教即自然 第四節(jié) 言意之辯
一、“言不盡意”與“得意忘言”:概念相對性的初步揭示
二、言盡意論:清醒而機械的概念論 第四章 儒、釋、道三教紛爭中的魏晉南北朝哲學
第一節(jié)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教哲學
一、佛教從初傳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發(fā)展
二、般若學與“六家七宗”
三、?僧肇的“不真空義”
四、慧遠的“法性論”和“神不滅論”
五、竺道生與涅槃學
六、“神滅”與“神不滅”之爭及形神之辯 第二節(jié)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與儒
一、道教的產(chǎn)生及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發(fā)展
二、葛洪與《抱樸子》的道教思想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儒家經(jīng)學 第五章 釋、道、儒三教會通中的隋唐哲學
第一節(jié) 隋唐時期哲學思想的發(fā)展及釋道儒三教的會通趨勢
第二節(jié) 隋唐佛教哲學:本體論、心性論的合一
一、隋唐時期的佛教宗派及其思想特點
二、本體論:“緣起”論和“自心頓現(xiàn)”論
三、心性論:“性具善惡”、“即心即佛”與“見性成佛”
四、佛教修行:超越經(jīng)驗認識的神秘證悟 第三節(jié) 隋唐時期的道教哲學思想
一、隋唐的崇道活動及道教經(jīng)學概況
二、隋唐道教的心性論
第四節(jié) 隋唐時期的儒家經(jīng)學 第五節(jié) 韓愈、李翱的性情說與柳宗元、劉禹錫的天人關系論
一、隋唐時期“三教歸一”與中國哲學的會通趨勢
二、韓愈排佛及其復興儒學的努力
三、韓愈的“性情三品”和李翱的“復性說”
四、柳宗元、劉禹錫的天人新義及其意義 第六章 宋元明清:理學的興衰與中國古代哲學的終結(jié)
第一節(jié) 理學源流及其倫理本體化的基本品格
一、宋代理學的產(chǎn)生及其基本特征
二、宋代理學的邏輯發(fā)展進程
三、元明時期理學的傳播和心學的崛起
四、理學思想流派及其特征 第二節(jié) 張載的氣論與心性論
一、張載“太虛即氣”的宇宙本體論
二、張載的心性論
三、張載建立在氣論基礎上的“天人合一”說 第三節(jié) 理本論:從二程到朱熹
一、二程既奠定了理學的基礎,也孕育了理學的矛盾
二、朱熹既繼承發(fā)展了理本論體系,也暴露出新的矛盾
三、二程、朱熹的心性論 第四節(jié) 心本論與心物、知行之辯——從陸九淵到王守仁
一、朱陸之爭與心學體系的初步建立
二、以主體“致良知”為核心的王守仁心學
第五節(jié) 羅欽順、王廷相的主氣論與理學變異 第六節(jié) 明末清初的實學思潮與中國古代哲學的終結(jié)
一、王夫之對中國古代哲學的批判總結(jié)
二、黃宗羲、顧炎武、顏元的實學思想
三、戴震的哲學思想
中國古代哲學的終結(jié)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修訂版后記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