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福志,畢福志教授于1930年11月28日出生在黑龍江尚志縣一個貧窮的家庭。1951—1958年,組織上保送好學又品德優(yōu)秀的福志先后在長春地質專科學校、長春冶金地質測量技術學校和長春地質學院水文及工程地質系讀書。1958年以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12月28日分配到北京大學。在講授“水文地質學”時,曾被當時聽課的學生譽為“又紅又專的畢老師?!?959年下半年—1977年受到了莫須有的批判和政治迫害。1978年底,畢福志“徹底平反昭雪”。為了投入到來之極其不易、夢寐以求的科研,為了搶回一些時間,畢福志教授放棄回家鄉(xiāng)看望生病的親人,并說:“一個人的時間有限,不能白白度過,要把生命獻給科學,我有病,時間不會多了,要把我的知識全部用上,寫出論文留給后人。”從此,畢福志教授無休息日,無節(jié)假日,日以繼夜地拼命科研,整日思考科研上的難題。工夫不負有心人,畢福志教授的專心致志出現了一個又一個靈感,總結出一個又一個創(chuàng)新的、突破性的科研成果。畢福志教授自己的體會是:“科學上的爭鳴是發(fā)展科學的巨大動力!科研方法和科技路線是科學研究的生命線!走自己的路,發(fā)揮自己的長處,進行綜合研究是創(chuàng)新路、結豐碩成果之路!”然而,畢福志教授的科研之路并不平坦,時時要遭受陣陣刺骨寒風的摧殘。1979年校黨委書記周林離開了北京大學,1981年系黨總支書記也離開了地質系。畢福志教授的政治冤案的真正禍首沒有受到任何懲罰,他們在畢福志教授的科研道路上設下重重關卡,竭力阻止畢福志教授為民造福,為國家搞科研。1984年11月,畢福志教授從海岸升降周期的理論,以及沉積相和地質構造理論,并結合野外實際觀察的現象,獨立果斷地否定了“活動斷層”及“海相”淤泥層的證據。1986年6月,在香港大學“第二屆東亞古環(huán)境國際會議”的專題論文中明確提出了“氣候變化周期為500年左右”的新觀點、新理論,畢福志教授的“中國近五千多年來的海灘巖分期與古氣候周期的初步研究”會議報告,受到與會專家和劉東生院士的贊揚。1986年11月,畢福志進入國家地震局地殼應力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