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乃著者在南京大學文學院優(yōu)秀博士論文基礎上修改而成,通過梳理魯迅與基督教文化的事實聯系與“價值關系”,探討基督教文化如何在精神層面上影響了魯迅的思想和創(chuàng)作,提出魯迅最深的精神資源不是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不是啟蒙思想的人道主義,而是“希伯來精神”影響下的“個”的精神和“幽暗意識”這一重要觀點。魯迅對《圣經》經典及摩西、耶利米、耶穌等人物都很熟悉,他與某些基督教作家更是心心相印。他先后與天主教神父清水安三和基督徒內?完造結下深厚友誼,他與內山完造間關于信仰問題的探討,都可證基督教文化對他有某種強烈吸引力。他秉承“用宗教發(fā)起信心”說,力求發(fā)揮“正信”,反對“無特操”,也深受章太炎“瘋癲和神經質”精神之“傳染”,形成某種帶有宗教性的人格類型。相對于信仰內容,他更關注信仰形式,或純粹的信仰精神。正是在這點上,魯迅與克爾凱郭爾產生了深刻的精神共振。魯迅一生數次購買過不同版本的《圣經》,對中文和合譯本更是推重。魯迅對《圣經》的語言觀和曠野意象別有會心?!妒ソ洝分幸d的形?在他筆下反復出現,耶穌受難更成為他關注的重點,先后提及十次之多。魯迅把耶穌被釘十架之事看成是“勝利”而非“失敗”,從而成功地在“看與被看”的模式中塑造出與庸眾對立的先知形象,刻畫出跟“精神勝利法”對立的、通過精神苦斗張揚生命意志的人格類型。構成魯迅思想樞軸的兩個方面,即“主觀之內面精神”和“改造國民性”,與基督教文化關聯密切。魯迅深受尼采和傳教士斯密斯的影響,此二人與基督教淵源甚深,經由二人的中轉,魯迅的某些觀念更可溯源至基督教?化。尼采給魯迅帶來“個”的觀念,而伊藤虎丸認為這正是基督教文化的精髓。跟尼采不同,魯迅認為“個”的覺醒最終應傳遞出去,達致國民一同覺醒,此即“改造國民性”思想。魯迅“改造國民性”思想的形成固然得益于梁啟超、嚴復和章太炎等人,但最根本上卻受斯密斯《中國人的素質》從內容到視角的雙重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