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文學藝術文學作品集中國文學作品集問學論道

問學論道

問學論道

定 價:¥32.80

作 者: 季羨林 著,胡光利,姜永仁 編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叢編項: 季羨林精選文集
標 簽: 文集

ISBN: 9787515504667 出版時間: 2012-07-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220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問學論道》一書堪稱季羨林先生70余年治學經(jīng)驗之集大成者。通過“治學生涯”、“上下求索”、“學術總結”等章節(jié),可見季先生認真總結和汲取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胡適、湯用彤等人的治學精神、態(tài)度和方法,并且介紹了自己治學經(jīng)驗和教訓,從而發(fā)前人未發(fā)之覆,創(chuàng)立了獨樹一幟的治學新觀點、新方法。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季先生站在21世紀的戰(zhàn)略高度,預言世界文化發(fā)展的新趨勢,提出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性。他在全面闡述學術理論的同時,還具體地介紹了治學方法和必備條件,具有極其普通的指導意義。

作者簡介

  季羨林,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東方學家、思想家、翻譯家、佛學家、作家。他精通12國語言。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東省清平縣(現(xiàn)并入臨清市)康莊鎮(zhèn),2009年7月11日病逝于北京。 他博古通今,被稱為“學界泰斗”。 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1935年考取清華大學與德國的交換研究生,赴德國人哥廷根大學學習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羅文等。19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46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195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1978年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與北京大學合辦的南亞研究所所長等職。他先后擔任中國外國文學學會會長、中國南亞學會會長、中國民族古文字學會名譽會長、中國語言學會會長、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和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長等。著作已經(jīng)匯編成《季羨林文集》,共有24卷,內(nèi)容包括印度古代語言、中印文化關系、印度歷史與文化、中國文化和東方文化、佛教、比較文學與民間文學、糖史、吐火羅文、散文、序跋以及梵文與其他語種文學作品的翻譯。 季羨林創(chuàng)建東方語文系,開拓了中國東方學學術園地。在佛典語言、中印文化關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學和比較文學等領域,創(chuàng)獲良多、著作等身,成為享譽海內(nèi)外的東方學大師。

圖書目錄

自傳--代總序:季羨林
編者前言
治學生涯
一  發(fā)軔階段
二  負笈德意志
三  回到祖國
上下求索
一  陳寅恪先生的道德文章
二  朱光潛先生的為人與為學
三  湯用彤先生的為人與為學
四  胡適先生的學術成就和治學方法
五  關于考證
六  關于義理、文章與考證
七  從宏觀上看中國文化
八  21世紀:東西方文化的轉折點
九  再談東方文化
十  “天人合一”新解
十一  關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再思考
十二  漫談東西文化
十三  國學漫談
十四  略說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及其特點
十五  中國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問題
十六  正確評價和深入研究東方文學
十七  關于中國美學的一點斷想--為老友王元化教授八秩華誕壽
十八  門外中外文論絮語
十九  漫談散文
二十  歷史研究斷想
二十一  大學外國語教學法芻議
二十二  漢語與外語
學術總結
一  我的學術研究的特點
二  我的研究范圍
三  學術研究發(fā)展的軌跡--由考證到兼顧義理
四  我的義理
五  一些具體的想法
六  重視文化交流
七  佛教梵語研究
八  吐火羅文
九  《糖史》
十  抓住一個問題終生不放
十一  搜集資料必須有竭澤而漁的氣魄
十二  我的考證
十三  學術良心或學術道德
十四  勤奮、天才(才能)與機遇
十五  對待不同意見的態(tài)度
十六  必須中西兼通,中外結合,地上文獻與地下考古資料相結合
十七  研究、創(chuàng)作與翻譯并舉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