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 大明帝同末代天子的獨特性格
命運多舛:幼年喪母,輾轉寄養(yǎng)于康妃、序妃膝下
十二歲受封為信王,看似快樂下的憂患
恪守親王本份,貌似安于命運安排下的精明自我保護
命運突然對他青睞,戰(zhàn)戰(zhàn)兢兢當了上皇帝
第二講 智除魏忠賢和宦黨的大手筆
大明帝國宦官為禍之最:魏忠賢其人及宦黨勢力
潛移默奪:鏟除閹黨的汁謀和智慧
不動聲色:暗地剪除宦黨羽翼、孤立臣奸
靜以待變:等來了宦黨內部分化的良機
果斷出于:置魏忠賢、客氏和崔呈秀等宦黨領袖于死地
禁毀宦黨“黑名單”《三朝要典》,為東林黨人復出鋪平道路
欽定逆案,除惡務盡,但是株連甚廣,也留下了后遺癥
第三講 挽狂瀾于既倒的艱難中興
一掃先朝諸帝的怠政,為明王朝中興而奮斗
繹筵與日講?。阂允窞殍b與現實相結合,致使講 義末尾都要附有一段時論
身教勝于言教,率先垂范,勤于政事,可見其良苦用心
在官員道德品質與辦事能力的取舍上,傾向于后者的用人策略
突破非翰林出身不能出任閣臣舊例,強調從政的實際能力
開設特科,注重實際才能,破格選拔和任用人才
寄厚望于皇族,開宗室子孫經科舉入仕的先河
推薦選拔人才,對被推薦人了解有限、推薦人又有風險,收效有限
急于事功,舉措失當:短暫的東林內閣
第四講 事與愿違,將大明帝國推向覆滅的不歸路
崇禎朝黨爭之一:偏聽偏信,激起更激烈黨爭
崇禎朝黨爭之二:周延儒、溫體仁內閣的官場厚黑學比拼
崇禎朝黨爭之三:復社,在野艾人的議政參政
失敗的吏治之一:劉宗周奏疏揭示的問題
失敗的吏治之二:重懲文武百官,內閣輔臣的尸體吊了兩天兩夜
失敗的吏治之三:殿陛廷杖,實三百年來未有之事
失敗的吏治之四:劉宗周、黃道周被罷斥的前前后后
失敗的吏治之五:在崇禎尸體旁,宋獻策的分析視角
失敗的吏治之六:貪污受賄之風已成普遍現象
崇禎朝宦官參政之一:介入軍事和城防
崇禎朝宦官參政之二:監(jiān)視內臣的撤還與復設
崇禎朝宦官參政之三:只有王承恩一人陪殉
崇禎朝軍備:將不治兵,兵不殺賊
第五講 為什么大明帝國敗給了清下朝
寧遠、寧錦大捷:表面與敵議和,袁崇煥爭取到了時間
遼東防線的重建:寧遠——塔山——錦州
袁崇煥其人和他在天啟朗的宦海浮沉
“五年復遼”:袁崇煥的輕率與皇帝的輕信
以十二大罪誅殺毛文龍及其后患
皇太極進逼京師,袁崇煥不經請示,火速回援
不準遼東援軍入城,袁崇煥受到懷疑
中反間計,袁崇煥下獄,遼東將十驚恐
皇太極的自信:“城中癡兒,取之若反掌耳”
閹黨余孽復起,正直之士被排擠
所謂“遵永大捷”,總算給皇帝找回一點面子
袁崇煥被“活剮”,百姓爭啖其肉
孫承宗的無余與破敗的大明政局
長山之戰(zhàn),孫承宗被罷逐,只有盡忠而死
皇帝瞎指揮,形勢越來越壞
皇太極即帝位,派阿濟格對京畿的襲擾
重用盧象升,專寵楊嗣昌:“敵已臨城,尚無定議”
能征善戰(zhàn)的多爾袞、岳托攻入冀魯
楊嗣昌的掣肘,使盧象升只能為同盡忠
重用孫傳庭,旋即被楊嗣昌攻掉
重用洪承疇,松錦之戰(zhàn)慘敗
明清議和,忠實執(zhí)行皇帝政策的陳新甲成了替罪羊
議和失敗,明王朝又遭重創(chuàng),并迎來了強勢人物的多爾袞
第六講 為什么李自成掀落了帝國的皇冠
面對帝國內部的遍地烽火,主撫派楊鶴占了上風,卻失敗了
主戰(zhàn)派洪承疇、曹文詔又占了上風,皇帝三月平賊計劃落空
李自成詐降,陳奇瑜被騙,脫困后的“闖王”部聲勢大熾
張獻忠、李自成聯手攻陷鳳陽、焚毀明祖陵,舉朝震驚
重用洪承疇,“明季良將第一”曹文詔兵敗自殺,皇帝六月滅賊計劃再次破產
重用盧象升,皇帝第一次下詔罪己
盧象升受到溫體仁內閣掣肘,中原戰(zhàn)事遠未休
楊嗣昌“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的平賊計劃
主戰(zhàn)旗幟下的招撫,皇帝只能默認
張獻忠谷城復叛,楊嗣昌請罪督師,因襄王、福王被殺而畏罪自盡
李自成問鼎中原,雙方實力發(fā)生根本性變化
皇帝最后一張牌失效:孫傳庭為國盡忠
李自成西安建元,兵伐北京
崇禎十七年的元旦格外悲涼,皇帝以淚洗面
虛榮心作怪,對形勢發(fā)展估計不足,影響了大明南遷
回光返照:聲勢浩大的李建泰“代朕親征”
面對李自成的逼近,大明王朝的亡國之兆
被困皇城,煤山壽皇亭旁皇冠落地
思陵:皇帝的身后事
第七講 堅毅外表下凄冷的內心世界
對母愛的極度渴望
敬重周皇后,寵愛田貴妃
十分重視對子女教育
精神世界之一:道場法事
精神世界之二:中國民間諸神的佑護
精神世界之三:信仰之謎,佛教與天主教的此消彼長
對天主教的興趣,提升了來華傳教士的地位
對徐光啟的使用和《崇禎歷書》
出于戰(zhàn)爭需要,重視火器,刺激了相關科技的引進和應用
崇禎時代中西交流中的科技成就
余論:朱由檢與崇禎時代的文化
附:明朝帝王世系一覽表
編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