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第一章 競爭皇帝的寶座
一、道光皇帝的寵兒
二、上書房里文武雙全的學生
三、大貴族桂良的高婿
四、成豐帝奕濘的帝位競爭者
第二章 服從命運的安排
一、“今日之協(xié)力非昔日之協(xié)力也”——調整兄弟關系
二、“承恩弼直抒愚誠”——第一次出任軍機大臣
三、“上責禮儀疏略”——第一次遭罷黜
四、“帝子才華舊著聲”——重回上書房讀書
五、“掃除氛稷奠皇州”——關心御侮大業(yè)
第三章 挽救帝國的危機
一、靜觀事變,敗軍之際膺重寄
二、阻遏聯(lián)軍,堅持先退兵后釋俘
三、送還人質,決定無條件投降
四、談判細節(jié),力爭英法早日退兵
五、酬謝沙俄,簽訂《中俄北京條約》
第四章 發(fā)起第一次近代化運動
一、克服摩擦,站穩(wěn)腳跟
二、統(tǒng)籌全局,首倡“自強”
三、主持新政,創(chuàng)立總署
四、落實條約,對外開放
五、借師助剿,議訂原則
第五章 平分最高統(tǒng)治的大權
一、懇請回鑾,倍受猜忌
二、未列顧命,等待時機
三、密謀政變,一舉成功
四、穩(wěn)定大局,不肆株連
五、“垂簾”“議政”,聯(lián)合掌權
第六章 建立“議政王”的功業(yè)
一、首批智囊團的組成和作用1
二、平反冤獄所帶動的人才選拔
三、漢族地主武裝的進一步重用
四、第一次京察前后的吏治整頓
五、“外敦信睦,隱示羈縻”外交路線的實施
六、第一批外國武器的引進與拒絕
七、第一份近代化練兵計劃的實施與推廣
八、第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的購置與遣散
九、第一所近代學校的開辦與推廣
十、“借師助剿”的實施與停止
十一、江南底定與戰(zhàn)略轉移
第七章 二遭嚴譴
一、“聯(lián)合主政”破裂
二、破裂根源
三、“議政王”號被削
第八章 推出“自強”的第二目標
一、廓清中原:運籌帷幄與依恃近代武器
二、第一次派遣考察團了解西方
三、沖擊波:推出“自強”第二目標
四、第一次開展教育大辯論
五、第一次派遣巡回大使團
六、“修約”:要近代化,更要獨立自主
七、幕后操縱:誅殺寵監(jiān)安德海
八、教案問題:有限的讓步
九、七弟密折:來自手足的政治攻擊
十、第一次組織工業(yè)化大辯論
第九章 三遭嚴譴與再佐新皇
一、同治帝大婚親政,恭親王三遭嚴譴
二、草率議結臺灣問題
三、同治帝縱欲駕崩,恭親王再佐新皇
第十章 決策內政外交的大計
一、近代化道路的總體設想
二、國防建設:“海防”與“塞防”兼顧
三、信息手段近代化初議
四、棘手的“馬嘉里案”交涉
五、支持左宗棠收復新疆
六、二批智囊團的構成及內部關系
七、堅持主權,拓寬大機器生產領域
八、改革遇到了阻力
九、版圖交涉與籌建海防
十、鐵路與留學:平生豪氣消磨盡
十一、越南和朝鮮:中華文化圈上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十二、電報和銅政:防止利權外流
第十一章 四遭罷黜與十年賦閑
一、被迫言戰(zhàn)
二、替罪羔羊
三、太后宿怨
四、閑散親王
第十二章 重返政治舞臺
一、甲午戰(zhàn)爭之際
二、歸還遼東前后
三、戊戌變法之前
第十三章 總結
一、親王風范
二、實用主義典型
三、身后評價
附 恭親王奕訴生平大事年表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