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主義城市規(guī)劃引發(fā)了城市形態(tài)的劇變,街道消失,建筑孤立無依。本書審視了這一變遷的幾個階段,提出了城市肌理之重要,它作為建筑與大尺度城市結構間的中介,是日常生活的基本框架。唯有著眼于城市肌理,人們方能理解土地與建筑、道路與城市建設、形式與空間實踐之間的復雜關系。菲利普·巴內翰等編著的《城市街區(qū)的解體——從奧斯曼到勒·柯布西耶》選擇了現(xiàn)代性中的范例——巴黎、倫敦、阿姆斯特丹、法蘭克福等城市——作為論述的路徑,它們像一個世紀(1860—1960年)的歷史標桿,改變了城市的面貌以及你我的生活領域。其影響使我們至今仍在尋求解答,想找到各種城市形式,或調和與維系當前的生活模式.或追隨傳統(tǒng)的布局結構。作為一種空間組織形式,城市街區(qū)曾經很容易就保證了一種人們今日所追憶之城市性,因此它的分崩離析也應當激起更多的警覺?!冻鞘薪謪^(qū)的解體——從奧斯曼到勒·柯布西耶》以新的視角再次開啟這一討論,勾勒出街區(qū)形式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