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就是古書中的經典故事。每一個典故大致由出處、故事、含義三部分組成。每一個典故的背后,都有一個激動人心引人思索的歷史故事。 典故這個名稱,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漢朝,《后漢書。東平憲王蒼傳》:“親屈至尊,降禮下臣,每賜宴見,輒興席改容,中宮親拜,事過典故。”典故依據(jù)《辭?!方忉專?.典制和掌故;2.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的詞語。這樣看來,典故的釋義要比掌故來得寬泛。依編者個人的理解,掌故要比典故更民間化、俚俗化、口語化,與逸聞、逸事往往成雙出對;典故中的典是典籍的意思,顧名思義,典故也可解釋成典籍中的故事和詞句。因此,它更書面化、正規(guī)化,是正統(tǒng)文學的一個分支。典故運用很精練的語言概括了整個故事的大概,以成語等固定的詞或短語在民眾中約定俗成。譬如刻舟求劍、掩耳盜鈴、守株待兔、邯鄲學步、畫蛇添足等,令人一目了然,一讀題目就知道是什么意思,講了怎樣的一個故事。所以,典故通常與成語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成語是人們在長期使用語言的過程中形成的固定詞組或短語。成語典故是漢語詞匯中的特殊部分。它們結構簡練、含義豐富,有較強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但是,許多成語典故字面上不易準確理解,必須認真加以查考。這是成語典故逐漸被人們遺忘和棄用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