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也稱《五代書》或《粱唐晉漢周書》,后人為區(qū)別于歐陽修的《新五代史》,便稱之為《舊五代史》。《舊五代史》的編撰始于宋太祖開寶六年(973)四月,至第二年閏十月甲子日完工,前后只用了一年半左右時間。全書共一百五十卷.其中本紀六十一卷,列傳七十七卷,志十二卷。 該書是宋太祖詔令編纂的官修史書,編纂的目的就是為了從五代分裂割據(jù)的經驗教訓中得到借鑒和啟示,以鞏固宋王朝的統(tǒng)一。主持《舊五代史》編撰的是薛居正(912—981),其他參加者還有盧多遜、扈蒙、張澹、劉兼、李穆、李九齡等人。 《舊五代史》之所以成書迅速,主要是由于宋太祖的重視,組織的編撰者陣容強大,素質高;其次是因為修史之時距五代不遠。各朝實錄尚存,且范質又整理有實錄簡編一一《五代通錄》六十五卷,從而為修《舊五代史》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文獻參考條件。后來,歐陽修編撰的《新五代史》流傳開來, 《舊五代史》便漸漸被人冷落,以至于最后失傳。我們現(xiàn)在見到的《舊五代史》,是清朝人邵晉涵等人所輯,雖經刪改,但大體仍能看出原書舊貌。 《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記》,全書七十四卷,其中本紀十二卷、列傳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世家年譜十一卷、四夷附錄三卷,是“二十四史”中唐代以后唯一的私修正史,主要記載五代五十三年的歷史。撰者歐陽修(1007—1072),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 “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著名的史學家,曾奉命和宋祁領銜編撰《新唐書》。此書大約編撰于景祐三年(1036)至皇祐五年(1053),前后歷時十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