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也是苦命人:中國皇帝的非正常死亡。有人做過統(tǒng)計,古往今來,中國一共有帝王611人,其中,正常死亡的有399人;非正常死亡的有272人,非正常死亡率為44%,遠高于其他社會群體。 這其中,有確切生卒年月可考者共有209人,這209人平均壽命僅為39歲多。權力博弈無間道:趙匡胤“釜底抽薪”。趙匡胤“杯酒釋兵權”,這一手釜底抽薪,不動聲色地完成了領導班子的大換血,穩(wěn)穩(wěn)地把禁軍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中,消除了重新出現(xiàn)部下篡奪皇位的隱患,走出了五代十國帝王頻頻更替的怪圈,同時,又沒有重蹈劉邦和后來的朱元璋的覆轍,在青史上落下誅殺功臣背信棄義的污點。制度也要規(guī)范化:宦官與外戚的拉鋸戰(zhàn)。外戚與宦官專權幾乎是歷朝歷代都有的現(xiàn)象,它對各朝各代的政治也都或多或少產生過一些影響,這種影響的大小,則取決于外戚或者宦官對權力的控制程度。有些比較倒霉的王朝,更是同時出現(xiàn)“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現(xiàn)象,外戚與宦官或合作或對立,圍繞皇帝展開激烈斗爭。改革不止是變法:基礎建設毀于豆腐渣工程。在王安石看來,大宋朝不是沒實力,只是缺少讓這個國家運行得井井有條的制度和律法,有了這些,就能四兩撥千斤,似乎大宋崛起指日可待。然而,有些問題,大家都能看出毛病在哪里,卻未必能夠對癥下藥,即使你是神醫(yī),你的治療方案也未必能夠得到準確而順利地執(zhí)行。兩個世界的征戰(zhàn):神奇的400mm等雨量線。根據(jù)秦長城的走向,我們發(fā)現(xiàn)它其實是十分有規(guī)律地沿著一條地理學上的400毫米等降雨量線的位置修筑的。這種地理格局使分界線兩邊聚居了兩類不同生活方式的民族。理想狀態(tài)下,農耕族與游牧族從此便可井水不犯河水,但在中國歷史上,多少“將軍白發(fā)征夫淚”的故事,都是農耕民族與匈奴等塞外民族大打出手導致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