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 儒家與基督教利他主義比較的視閾
第一章 儒家的“人之始”與基督教的“神之始”
第一節(jié) 從道德主體論向度,對儒家與基督教人際原則之審視
第二節(jié) 從道德本體論向度,對儒家與基督教利益原則之審視
第三節(jié) 從道德價值論向度,對儒家與基督教價值原則之審視
第二章 儒家的“此在性”與基督教的“彼岸性”
第一節(jié) 人際形態(tài)對利他主義產生性質的作用:血緣關系與契約關系
第二節(jié) 經濟形態(tài)對利他主義產生性質的作用: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
第三節(jié) 文化形態(tài)對利他主義產生性質的作用:道德優(yōu)位與理性優(yōu)位
第三章 儒家的“人性善”與基督教的“人性惡”
第一節(jié) 維系統(tǒng)治與拯救心靈——兩種利他主義的不同指向
第二節(jié) 人性之善與人性之惡——兩種利他主義的不同依據
第三節(jié) 時間先構與邏輯先構——兩種利他主義的不同建構
第四章 儒家的“人之本”與基督教的“神之本”
第一節(jié) 儒家的人性之仁與基督教的神性之愛——兩條利他之路起點之差異
第二節(jié) 儒家的修身在己與基督教的救贖在神——兩條利他之路途徑之差異
第三節(jié) 儒家的內圣外王與基督教的天堂永生——兩條利他之路目標之差異
第四節(jié) 儒家的倫理宗教與基督教的宗教倫理——兩條利他之路形態(tài)之差異
第五章 儒家的“政治化”與基督教的“宗教化”
第一節(jié) 秩序的存在緯度與建構的方式
第二節(jié) 儒家的道德與政治的聯(lián)姻
第三節(jié) 基督教的宗教與道德的密合
第六章 儒家的“世俗性”與基督教的“神圣性”
第一節(jié) 建構人與人的和諧,對儒家與基督教人際原則的借鑒與轉換
第二節(jié) 建構人與自身的和諧,對儒家與基督教利益原則的借鑒與轉換
第三節(jié) 建構人與社會的和諧,對儒家與基督教價值原則的借鑒與轉換
結語 期盼一個“和諧”的社會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