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虛無與自然:道家哲學的精…
02周易全集
03杭氏易學七種(全二冊)
04孝經研讀
05道家的智慧:老子的智慧
06中國傳統(tǒng)知論的現(xiàn)代審視
07周敦頤理學思想與文獻研究…
08董仲舒的生態(tài)思想
09儒門空虛聚語 洗心洞劄記…
10三重松庵·三輪執(zhí)齋&…
馬一浮 著
這是一部談話記錄,由“六藝篇”“詩學篇”“文藝篇”及“教學篇”等構成,是…
可購
劉咸炘 著
近代四川學界人才輩出,從廖平肇始,許多人對中國思想史都有很大影響。其中一…
朱喆 著
本書選擇了道家哲學中最關鍵的思想范疇:天人、道言、有無、生死、群己等分別…
陸九淵 著,鍾哲 點校
《陸九淵集》是南宋著名哲學家、陸王心學開創(chuàng)者陸九淵的著作集,收錄了陸九淵…
周淑萍 著
本書探討了先秦至唐孟學的學術演進,分先秦孟學、兩漢孟學、魏晉南北朝隋唐孟…
邸利平 著
本書主要探討了北宋理學家呂大臨道學理論的闡釋徑路和特點,依次考察了呂大臨…
陳政揚 著
《張載思想的哲學詮釋》一書是臺灣學者陳政揚的學術著作,本書主要通過多視角…
注 著,馬天祥 譯
《中說》隋唐之際大儒文中子王通的弟子為了紀念他,弘揚他的思想學術,仿孔子…
羅大倫,紫圖出品 著
每個人在最初為人子女、為人父母、為人公婆、為人下屬、為人領導時,都如同一…
在生活中,大部分人都覺得自己付出了很多,得到的很少,從而想要的會越來越多…
中華書局經典教育研究中心 編,伊麗娜 注
為更好地挖掘與詮釋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及現(xiàn)實意義,彰顯并傳承其精神及魅…
錢穆 著
本書是錢穆先生闡述孔子學說、教讀《論語》方法的重磅論述,是一部洞徹儒家文…
可讀可購
張宏敏 著,寧波市王陽明文化研究促進會 編…
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公認的立德、立功、立言的“真三不朽”者,他的思想不僅在…
成中英 著
本書闡發(fā)了易之五義和易的本體世界,建立了周易哲學的本體論與詮釋學的系統(tǒng)架…
樊波成 著
《研究》 從嚴尊《老子指歸》的文獻承襲出發(fā),以求思考為何《老子指歸》會因…
馮友蘭 著,趙復三 譯
本書是由1947年馮友蘭先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講授中國哲學史的英文講稿整理…
李兵 著
家風和家教是密切相連、不可分割的,家風是耳濡目染式的家教,是家族成員在繁…
朱建民 著
《張載思想研究》是臺灣學者朱建民先生的學術專著,也是臺灣學術界研究張載哲…
上海市哲學學會 編
本書系上海市哲學學會承擔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所下達的研究課題的最終成果…
馮友蘭 著
本書是第一部完整的、具備現(xiàn)代意義的中國哲學史。 全書分為“經學時代”和“…
張?zhí)?,周?撰,張瑞元,點校 著,李光地 …
《注解正蒙》為清初理學名臣李光地所撰,共二卷,是研究張載《正蒙》思想和《…
中國現(xiàn)代哲學家馮友蘭先生于1947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擔任講座教授,講授中…
華希閔 撰,張瑞元 點校,高攀龍,徐必達 …
《正蒙釋》是明代高攀龍《正蒙集注》和徐必達《正蒙發(fā)明》的合刻本,但《正蒙…
楊儒賓
本書指出,莊子和孔子有特殊的地理風土與文化風土的淵源,孔子是《莊子》內篇…
[宋] 范應元 著
本書為國家圖書館藏古籍善本集成之一,《老子道德經古本集注直解》,書凡二卷…
習罡華 著
青原行思是初期禪宗文化整合模式的代表人物。禪宗剛興起時經歷了雙重革命:其…
徐復觀 著
徐復觀先生認為:“對于中國文化的研究,主要應當歸結到思想史的研究?!北緯?/p>
一風 著
作者面對人心浮躁和各種跟風現(xiàn)象而獨善其身,經過十年獨處和思考,重新審視自…
王小虎 著
《先秦氣論思想新探》以先秦氣論思想為研究對象,在“回到中國哲學自身”的學…
陳海燕 著
《謝林的藝術哲學及影響》較為全面地梳理了謝林的藝術哲學思想,論述了謝林藝…
黃冬霞 著
網絡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研究是基于深化理論研究和推動網絡社會治理實踐的需要,也…
陶武 著
《比較視域下的戴震人性論研究》首先從文化、徽學和人格方面討論戴震人性論的…
詹石窗,宋崇道,謝清果 編
《中華老學:首屆道德經文化及應用博士論壇論文集錦(第二輯 道德之春)》是…
涂可國 著
本書稿為山東社會科學院主辦的連續(xù)性集刊,于2016年創(chuàng)辦,每年兩期,已經連續(xù)…
于述勝 著,于 口述
《中庸》是中國古代的重要哲學和教育思想經典,也是當今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基…
孫萍 著
《王弼研究》以王弼《周易注》為研究對象,從中國哲學史及易學史的角度對王弼…
田豐
全書對任仲夷的法治觀、思想方法論和價值觀進行了系統(tǒng)而全面的研究。全書分為…
張永超,劉君莉 著
暫缺簡介...
古嶼鑫 著
《蘇洵文化理想研究》以蘇洵的思想理論為主要研究對象,鉤沉索隱,言之有物,…
向丹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