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一編 兩岸視野下的臺灣政局
閩臺建設協(xié)進會與光復初期臺灣的政局
海峽對岸的視角:福建報刊有關“二·二八”事件報道之分析
交流與再認識:談“臺灣光復致敬團”的任務
三青團臺灣區(qū)團記事
臺干班與光復初期的閩臺社會
——以“云鵬家書”為中心
臺灣光復初期福建臺民問題
論光復初期臺灣與大陸的交流與影響
第二編 臺灣社會文化重建
陳儀與臺灣光復初期的文化重建
許壽裳與臺灣(1946—1948)
論光復初期的臺灣國語運動
光復初期臺灣的國語運動
臺灣與中華的交織:蔣渭水反殖民斗爭之思想與實踐
——兼駁“臺獨史觀”
第三編 臺灣文學與文化論述
光復初期臺灣文學與文化現象的對抗式論述
時代轉換期的危機論述:戰(zhàn)后臺灣“文化”論述的結構考察
戰(zhàn)后初期臺灣文學新秩序的生成與重構:“光復元年”
——以本省人士在臺出版的數種雜志為觀察對象
去殖民性進程中的戰(zhàn)后初期臺灣文學
光復初期:臺灣社會兩種文化潮流的頡頏
光復初期臺灣融匯于中華文化主流的文學周邊文化
歧義的認同:光復初期臺灣文化研究考察
第四編 作家社群與臺灣文化建設
光復初期兩岸知識社群參與臺灣文化建設問題研究
——以雜志《臺灣文化》的文化場域為中心
光復初期臺灣新文化的重建
——以臺灣《國聲報》“南光”副刊為主要探討對象
光復初期臺灣文壇的胡風影響
——有關耿庸、鄭重、樓憲、王思翔、陳大禹、呂熒、何欣、畢彥與楊逵
“魯迅傳統(tǒng)”的對接與錯位
——論光復初期魯迅在臺傳播的若干文化問題
“二·二八”之后的黎烈文與臺灣文壇
光復初期廈門大學校友對臺灣文藝界的貢獻
——以《國聲報》“南光”副刊為中心
連結中國大陸、臺灣、日本的詩人雷石榆
——以《沙漠之歌》與《八年詩選集》為中心
附錄 “光復初期臺灣的社會與文化”學術研討會日程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