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輯 冷戰(zhàn)體制再思考
使超克分斷體制運動成為一種日常生活實踐
對東亞社會主義人民的表象政治——以1960—1970年代在韓國的李泳禧為例
“東亞論述”與批判知識分子的兩難之境——從韓國視角回應孫歌對竹內好的解讀
第二輯 制造“國民”:日常生活的邏輯
改造說書人——1944年延安的鄉(xiāng)村文化實踐
識字的政治——1950年代上海工人的學文化運動
對紀念/共有記憶研究方法論與去民族主義的研究趨勢的批判性考察——以戰(zhàn)后“國民化”和共有記憶的話語的霸權為中心
1953年中國婚姻自主運動的兩面性——貫徹方式和冷戰(zhàn)之下的文化重構
1960年代中后期開發(fā)民族主義以及中產階層家庭幻想的文化政治學
戰(zhàn)后韓國與中國的人口政策和女性
第三輯 實踐中的文藝:社會主義理想及其鏡像
“紅色經典”的想象政治與“革命中國”的認同困境——以《沙家浜》史事演義為個案
社會主義文化的視覺再現(xiàn)——“戶縣農民畫”再釋讀
1950年代早期上海的電影文化論爭與改造——從“文藝可不可以為小資產階級服務”討論到“文藝整風學習運動”
鏡與窗——《早春二月》中知識分子的視界
旁觀者的可能:香港電影中的冷戰(zhàn)經驗與“社會主義中國”
敘述70年代:離鄉(xiāng)、祭國、資本化
編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