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爾前期思想和亞里士多德思想的關系很久以來就引起人們濃厚的興趣,但是對這個關系的實質卻是眾說紛紜。本書要解決的問題是,海德格爾前期思想對亞里士多德思想吸納的實質和內容是什么。借助于海德格爾前期對亞里士多德文本的具體詮釋,本書力圖揭示出,正是在對亞里士多德進行了存在論化的詮釋基礎上,海德格爾才得以給出對人的存在問題和存在問題自身的前期‘解答:通過對亞里士多德的實踐概念進行存在論詮釋,海德格爾揭示出人的“本質”是“在—世界—中—存在”。實踐智慧是促使人進行本真的決斷的“良知”,因此它是人本真的個體化存在的前提。正是從亞里士多德描述的人的實踐行動的境域性和與之相伴的行動的時機性概念中,海德格爾揭示出了源始的時間性—一融將來、過去和現在于一體的綻出的當下。海德格爾進一步通過詮釋亞里士多德智慧活動,揭示出存在自身源始的發(fā)生乃是在場。通過源始的時間性和在場的源始領會,海德格爾給出了他的前期的存在問題的解答——在源始的時間性中綻出的在場。海德格爾前期對人的存在問題的解答具有重要意義,人的存在作為此在是對傳統的二元論的主體論的批判和瓦解。他對存在自身的源始的思考是對哲學自身的可能性和發(fā)展方向的一次重新檢視。本書除了導論和結束語部分外,共分為七章。導論部分說明了亞里士多德思想對海德格爾前期思想形成的重要影響,提出,海德格·爾進入亞里士多德研究是不滿于當代哲學的研究現狀。他要源始地解決哲學的根本問題——存在的意義問題,而解決存在問題的出發(fā)點是對人的存在問題的理解。海德格爾在亞里士多德那兒發(fā)現了對人的生存現象的源始的描述,這促使他回到亞里士多德,真正開始了他自己的哲學探索。第一章是研究綜述。這個部分分別介紹了Kisiel、Buren、Volpi、Taminiaux、Sadler。等在這個領域的代表性_的研究成果。正是站在這些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本研究才能夠深入進行。這些學者大部分承認亞里士多德思想對海德格爾前期思想形成的積極作用(Kisiel、Volpi、Taminiaux、Buren),也有部分學者強調海德格爾的神學思想淵源,認為海德格爾基本上是在和亞里士多德的思想的對峙中發(fā)展出自己的思想(Sadler)。一個普遍的誤解是,認為海德格爾把亞里士多德的智慧活動的內容作為在手的和衍生的,是海德格爾批判的對象。第二章揭示出海德格爾和亞里士多德在現象學方法論上的互通,這是海德格爾回到亞里士多德的一個基礎因素。亞里士多德被稱為源始的現象學家,海德格爾的現象學詮釋學也秉承現象學的根本原則要“回到事情自身”。他們的現象學方法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他們都是通過揭示真理(aletheia)的方式來呈現事情本身。不過,就像海德格爾所說的,亞里士多德對人的實際生存的現象學描述還是一種存在者層次上的,必須在存在論層次上對他進行重新詮釋。第三章說明,海德格爾通過對亞里士多德的實踐概念的詮釋,揭示出人的此在的本質是“在一世界一中一存在”。這樣一種結構源始地包含在了此在操勞的意向性特征中了,在亞里士多德那兒被描述為人的實踐活動的有層次的目的關聯整體。同時,亞里士多德對人的本質特征——人具有邏各斯的說明,指示出人的認識源始的發(fā)生,不是主體對客體的認識,而是通過語言對生存現象的實際呈現。真理也首先不是指命題,而是一種對現象的揭示和去除遮蔽。第四章揭示出,海德格爾通過對亞里士多德的實踐智慧概念的存在論化,獲得了源始的時間性。實踐智慧是良好的審思,這種德性的實質是,把握恰當的時機作出行動的決斷。海德格爾將這種德性詮釋為召喚此在作出決斷以實現本真能在的“良知”。第五章揭示出,通過詮釋亞里士多德的智慧活動現象,海德格爾將對存在的源始體驗“在場”呈現出來。 第六章在以上三個部分基礎上說明,海德格爾恰是在從亞里士多德那兒揭示出的源始時間性和存在體驗基礎上,給出了他對存在問題以及人的存在問題的前期解答。人的此在作為境域性的“在一世界一中一存在”,其主體性是要通過本真的決斷實現。人的能在雖然在將來,卻回溯到過去性的時間狀態(tài)并一起在當下中被遭遇。存在就被理解為在這個當下的瞬間中綻出性的在場。本章同時反駁了在綜述中已經提出的那個對海德格爾的亞里士多德詮釋的普遍的誤解,說明,海德格爾并沒有把智慧活動作為非本真的生存方式,也沒有把智慧活動對存在的理解僅僅作為拒斥的對象,這種存在理解反而被海德格爾從亞里士多德那兒源始地繼承下來。 第七章介紹海德格爾思想的轉折和轉折后的亞里士多德思想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