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孽?;ā肥峭砬逍≌f中的一部名作,有很高的藝術和文學欣賞價值,以蘇州狀元金溝和名妓傅彩云的經歷為線索,展現了同治初年至甲午戰(zhàn)爭這三十年中國社會政治文化生活的歷史變遷。書中筆墨最為集中也最成功的是對封建知識分子與官僚士大夫的刻畫,寫他們的虛偽造作,寫他們面對西方文明沖突時的庸腐無能。曾樸(1872-1935),近代著名小說家、翻譯家;初字太樸,改字孟樸,又字小木,號銘珊,筆名東亞病夫;江蘇常熟人。他出身書香門第。父之撰,字君表,光緒元年舉人,官刑部員外郎中。曾樸幼年是在祖母溺愛、父母恩寵、姐妹環(huán)繞中長大的。由于父親是時文高手,曾樸十三四歲就學八股文,十六七歲時還接受過名家李慈銘、吳大瀲等人的指點,又常與同里的文學少年相唱和,因此自少年起就打下了堅實的文學基礎,培養(yǎng)了濃厚的文化氣質,文名噪于鄉(xiāng)里。1890年,曾樸十九歲,應常熟縣試,獲第一名,又赴蘇州院試,中秀才。第二年應南京鄉(xiāng)試,又考中第二名舉人。主考內閣侍讀學士金保泰、副主考翰林院編修李盛鐸都對曾樸的考卷極口稱贊。黃炎培在《紀念曾樸》文中說:“我十四歲的時候,正在學做八股,忽然送到一本江南鄉(xiāng)試中式第二名曾樸的朱卷,首篇題目是《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如其仁,如其仁》。那篇八股做得又典雅,又堂皇富麗,可愛之至。”曾樸的八股雖很出色,卻深惡以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二十一歲,迫于父命,赴北京應試。入場后故意打翻墨汁弄污考卷,題詩拂袖走出考場。曾父為他捐了個內閣中書,讓他留京供職。在北京幾年中,他常和文廷式、江標、洪鈞等名流交往,在洪鈞家中認識了賽金花,也耳聞目睹了達官名士的某些逸聞瑣事,并抽空寫成《補后漢書藝文志》一卷并《考證》十卷,深受同鄉(xiāng)前輩翁同穌賞識。當時中日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曾堅決支持主戰(zhàn)派,戰(zhàn)爭失敗,深感中國非經重大變革不能圖強救國,因將視野轉向世界文化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