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農業(yè)大國,在連綿不息的歷史長河中,歷代先賢,炎黃子孫,植五谷,飼六畜,農桑并舉,男耕女織,創(chuàng)造積累了豐富的農業(yè)實踐經驗和科學技術知識,形成了精耕細作、富國足民的農耕思想,構筑;5000年輝煌燦爛的中華農耕文明。早在7000多年以前,華夏先人們就開始了種植稻谷等農作物的實踐。夏商周時期,畜牧業(yè)和家畜的繁育技術已經發(fā)展到相當高的水平。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就已發(fā)明了養(yǎng)蠶繅絲技術。漢代張騫通西域開辟了一條通暢的絲綢之路,將中國華麗的絲綢產品源源運往西方各國。這條絲綢之路延續(xù)T2000多年,一直是溝通歐亞大陸的重要貿易通道。春秋戰(zhàn)國時期,人們對農作物品種高度重視,并注意到農作物品種的地區(qū)差異性和品種的地域適應性。秦漢時期,人們已經知道提高耕作栽培技術,選擇優(yōu)良品種,提高作物本身的豐產性和適應性,《汜勝之書》中有了中國采取“穗選法”育種的最早記錄。北魏賈思勰寫作《齊民要術》的時代,中國的作物育種技術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相繼育成一大批性狀各異、能滿足不同栽培要求的新品種。谷類作物的粒選、穗選的繁殖方法,奠基于魏晉南北朝時期,至明清時期已相當完善和普及了。同時,中國古代農業(yè)品種選育還表現在對域外品種的引進與馴化,漢代從西亞地區(qū)的品種引進,唐代從西亞乃至歐洲地區(qū)的品種引進,明清時代經過多條途徑引進美洲的品種,其中的果蔬類品種、玉米、紅薯、煙草等,對中國的作物結構產生的影響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