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dāng)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宗教佛教佛度有心人2

佛度有心人2

佛度有心人2

定 價:¥29.80

作 者: 盧志丹 主編
出版社: 中國物資出版社
叢編項:
標(biāo) 簽: 佛教

ISBN: 9787504735867 出版時間: 2010-11-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267 字?jǐn)?shù):  

內(nèi)容簡介

  《佛度有心人Ⅱ》這本書,是幫助現(xiàn)代蕓蕓眾生成功對治這十顆魔心:菩提心對治自私心、平等心對治分別心、給予心對治索取心、感恩心對治忘恩心、出離心對治貪著心、克制心對治放縱心、當(dāng)下心對治怠惰心、淡定心對治浮躁心、空靈心對治愚癡心、平凡心對治獵奇心。降服了心魔,人人本具的佛性就會自然顯露,我們的心自然與佛心圓滿契合,我們的心愿自然與佛菩薩的本愿相互含攝,感應(yīng)道交。佛不度我們,度誰?“藥醫(yī)不死病,佛度有心人”。佛法醫(yī)治的就是世人的各種魔心,佛陀度脫的就是明佛性、有佛心的人。這本《佛度有心人Ⅱ》,針對當(dāng)今讀者的根機(jī)和接受能力,以生動活潑的佛教故事、深入淺出的哲理語言,以現(xiàn)代的、生動的、淺易的方式,幫助人們戰(zhàn)勝心魔,引導(dǎo)人們開發(fā)自身與生俱來的佛性,指導(dǎo)人們修煉一顆無堅不摧的佛心。愿它成為灑向物欲熾盛的紅塵世間的清涼甘露,療救現(xiàn)代人無窮煩惱和痛苦的心靈妙方。

作者簡介

  盧志丹,字“照青”,筆名“蒲巖”,佛門居士,法號“照空空照”,生于一九七六年農(nóng)歷七月二十九。他來自大西北,種過田,教過書,做過工,經(jīng)過商,徒步走過陜甘境內(nèi)的長征路。他長期致力于國學(xué)經(jīng)典的研究和中華民族精神及智慧的發(fā)掘,游心于佛、儒、道之間,騁目于古、近、現(xiàn)之變;目前,在北京潛心于大乘佛經(jīng)的研讀和修習(xí),并以弘揚大乘佛法、饒益眾生為己任;以其豐富的人生閱歷、睿智的思辯能力、矯健酣暢的文字功力,策劃和創(chuàng)作過多部暢銷作品。目前,公開出版的各類著述達(dá)三百余萬言。己出版的代表作有:《毛澤東品國學(xué)》(新世界出版社)《聽老和尚解心經(jīng)》(武漢出版社)《聽高僧大德解金剛經(jīng)》(中國物資出版社)《佛法就是活法》(中國言實出版社)

圖書目錄

一、菩提心:誓愿廣大,度盡蒼生
大乘佛典《華嚴(yán)經(jīng)》中說:“菩提心者,則為一切諸佛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笨梢?,只有發(fā)了菩提心,才能與佛心心相印。學(xué)佛的第一步,是發(fā)菩提心。佛法中一切法門的修學(xué)都是建立在發(fā)菩提心的基礎(chǔ)上。任何一個法門都不能離開菩提心。一切法門所講的正見都是為菩提心服務(wù)。只有發(fā)起大菩提心,佛法的正見才會有著落處。菩提心的“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語。譯成漢文的意思為“覺”。菩提心即是成佛之心,即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發(fā)菩提心之內(nèi)容。即人們常說的“四宏誓愿”——“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法門無量誓愿學(xué)。
佛道無上誓愿成?!?br />佛道無上誓愿成
眾生無邊誓愿度
煩惱無盡誓愿斷
法門無量誓愿學(xué)
最勝菩提十行愿
二、平等心:眾生平等,慈眼視之
現(xiàn)代意義的平等。指的是人與人的平等:然而。兩千五百多年前佛陀主張不僅人人平等,而且人與動物平等,即“眾生平等”。所以,佛教的平等觀。更為徹底。更為博大。《妙法蓮華經(jīng)·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說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具一切功德。慈眼視眾生。福聚海無量”。“慈眼視眾生”,就是以平等心看待一切眾生。在慈悲者的眼里。人與萬物平等,眾生皆有佛性,沒有種姓門第的高低。沒有智愚之別。沒有貧富貴賤之分。沒有美丑高矮的計較。對于一切眾生。平等地予以關(guān)愛和救度。在現(xiàn)實中。我們?nèi)绻嬲龘碛辛诉@樣的平等心,那我們的眼界該有多么寬廣!沒有了分別執(zhí)著和萬般計較。我們才能真正容納天地六合。與萬物融為一體!
蠢動含靈,皆有佛性
下下之人,有上上智
不諂富貴,不嫌貧窮
一切職業(yè),普皆平等
美丑無別,相由心生
三、給予心:廣行布施,廣植福田
大乘佛法修持的“六波羅蜜”(即六度)的“第一波羅蜜”叫“布施波羅蜜”簡稱“施度”。布施。說通俗點就是將自己的財物飲食、身體器官、知識智慧給予需要的人。布施是一種付出:徹底的布施是一種無條件的付出:不計較施與者、接受者和所施之物。但以佛眼觀之,這是為自己修福報的最好的方法。因為有舍才有得,有給予才能有收獲。有些人之所以貧窮,不是因為索取得太少。而是給予得太少。給予心契合佛陀悲天憫人的大慈悲心。胸襟在不斷的給予中得以博大,福德在無私的給予中不斷增長。廣泛地給予,就是在廣泛地耕種自己的“福田”。就是在廣結(jié)善緣。改善命運。成就事業(yè),怎能不從培養(yǎng)一顆給予心開始!
最偉大的賺錢秘密
最徹底的布施之法
最殊勝的供養(yǎng)方式
最便捷的成功途徑
最可悲的貧窮因緣
四、感恩心:四重深恩,終身以報
佛門天天要誦一首《回向偈》。其中兩句“上報四重恩。下濟(jì)三途苦”,其中“三途苦”指“三惡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的痛苦。那么,什么是“四重恩”呢?《大乘本生心地觀經(jīng)》中佛陀教導(dǎo)眾生要知恩報恩。他說在世出世間中有四種恩德。需要我們?nèi)蟠稹_@種四恩就是:“一、父母恩。二、眾生恩。三、國王恩。四、三寶恩。如是四恩。一切眾生平等荷負(fù)?!狈鸾趟f的“上報四重恩”。就是這四種恩德。其中“國王恩”?,F(xiàn)代稱之為“國土恩”或“國家恩”。不管你有沒有意識到。所有的人都在沐浴這四種恩德,都在受益于四恩德。既然我們每個人平等荷負(fù)四種恩德,就應(yīng)該知恩報德。也就是說。每個人都要有一顆感恩心,都要終身報恩。
父母生養(yǎng)我,此恩如山
眾生成就我,此恩當(dāng)知
國家培育我,此恩當(dāng)報
三寶度脫我,此恩無邊
五、出離心:厭棄貪欲,遠(yuǎn)塵離垢
學(xué)佛修行,基本的目的是為了“解脫輪回苦。滅盡諸煩惱”。即從娑婆世界的苦海中解脫出來。離苦得樂。這就需要生起強(qiáng)烈的出離心。荷花之所以圣潔。是因為能從污泥濁水中出離;釋迦牟尼之所以成佛。是因為能從五濁惡世中出離!在當(dāng)今這個五欲熾盛、享樂主義橫行的時代。出離心尤顯重要。佛說:“生死疲勞,從貪欲起?!比绻覀冋祚Y騖系縛于位子、票子、房子、車子。難舍難離于美食、美色、美景,那只好在生死輪回的險途中受苦受累。疲憊不堪。泛濫的物欲的厚厚塵垢。覆蔽了多少眾生的性靈!可悲的是。對物欲的不厭足地貪著和追逐。就如同口渴者飲用濃鹽水止渴一樣。喝得越多越口渴:如果執(zhí)迷不悟。不果斷舍離,難免被活活撐死!
一切妙欲如鹽水
多欲為苦毀此身
物欲障蔽出離心
無出離心無熄滅
舍棄執(zhí)著即出離
遠(yuǎn)離顛倒與夢想
六、克制心:行有所戒,嚴(yán)謹(jǐn)自律
當(dāng)今物欲橫流。很多人縱情于聲色和口腹之欲。且美其名目“自由”。因肆無忌憚地向大自然索取。物種滅絕了。生態(tài)破壞了。人類也正在承受著大自然的種種報復(fù)。毫無節(jié)制的自由。使人們習(xí)慣于始亂終棄。視邪淫濫情為樂事。很多人不信因果。因而也就不克制自己的言行。假話妄語滿口?;ハ嗪鲇破垓_:將公共財物據(jù)為己有。自詡“能干”:嗔恨心熾盛。怒火時發(fā),蠅頭小事往往就引爆一場:中突斗毆。放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王貝代人。實在需要修煉一顆克制心。遵守基本的戒律。嚴(yán)謹(jǐn)自律,自求多福??酥菩氖墙洌航錃⑸⒔渫当I、戒邪淫、戒妄語、戒飲酒;克制心是忍:忍辱、忍讓、難忍能忍、無生法忍??酥菩氖切扌械幕A(chǔ)。是成佛的鎧甲。
克制殺生心,刀下留情
克制盜竊心,不與勿取
克制邪淫心,安住正念
克制嗔恨心,降伏怒火
不妄語假話,言辭誠諦
……
七、當(dāng)下心:人身難得,寸陰是竟
八、淡定心:八風(fēng)不動,篤定從容
九、空靈心:空有不礙,心佛無二
十、平凡心:凡夫即佛,佛在塵世
后記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