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用戶對信息技術接受的研究日益受到理論界和產業(yè)界的關注,成為當今信息科學領域中備受矚目的研究課題。用戶接受理論被廣泛地用來解釋用戶對一項新技術的接受程度,它從社會心理學、行為科學等角度來分析用戶接受和應用信息技術及信息系統的行為要素,從而為提高系統實施的成功提供了必要的理論依據。電子商務是以先進的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為平臺的新商務模式,因此可以看作是一種信息系統策略,而作為企業(yè)與消費者溝通的界面——電子商務網站,則代表了信息技術的最新應用成果,當消費者接受和使用網上購物時,他們就接受和使用電子商務采納的技術與創(chuàng)新活動。因此,可以采用用戶接受模型來檢驗消費者對網站的接受程度,以測量影響用戶接受的各種因素。在電子商務環(huán)境下,用戶已經從一個普通的購物消費者變成了具有消費者和計算機使用者雙重身份的用戶。用戶搜尋信息、選擇方案、做出決策、實施購買、要求售后服務等一系列的購買決策過程都是通過計算機和網絡進行的。用戶與電子商務網站的關系類似于信息用戶與信息系統的交互關系,因此可以利用用戶接受理論,對其進行改進和延伸進而解釋面向電子商務的用戶接受行為。電子商務的市場潛力巨大,必須理解用戶接受電子商務進行網上購物的各種因素,才能進一步促進電子商務的發(fā)展。本書綜合了圖書情報學、信息科學、系統科學等相關領域的理論與方法,通過提出和驗證理論模型,提高各界對電子商務用戶接受行為的認識。為了構建面向電子商務的用戶接受模型,從用戶行為角度,即是從用戶的購物行為出發(fā),來研究用戶的網上購物行為意向;而從技術接受角度,需要考慮到網站建設的質量狀況,是否方便用戶使用,因此,本書通過探討電子商務網站用戶購物行為,以及電子商務網站質量和網站評價,希望從以用戶為中心和以技術為中心兩種角度來建立用戶接受模型。通過CNNIC歷年報告和開放式問卷的內容分析,確定了用戶接受模型中需要考慮的影響因素,然后進一步研究電子商務網站用戶接受模型中的結構變量的含義、特征及其測量指標的生成。在技術接受模型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入計劃行為理論、任務一技術匹配模型、感知風險和信任理論等,構建了面向電子商務的用戶接受理論模型,并根據變量之間的關系,提出相應的研究假設。詳細闡述了調查問卷的設計和量表開發(fā)的全過程,并通過預調查的方式對問卷進行檢驗和修正,形成正式的調查問卷。通過發(fā)放調查問卷和網上調查相結合的方式,共回收到427個有效樣本,并按照個人統計特征和網絡使用經驗對樣本進行統計分析。實證分析部分則根據正式調查所獲得的有效樣本數據,利用Spss 13.0和Lisrel 8.70進行分析。對調查問卷的信度、效度進行分析,具體方法是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驗證性因子分析,避免了指標選取的隨意性。通過單因素方差分析,探索人口統計特征和網絡使用經驗對于用戶接受模型中各感知變量的影響。通過結構方程模型對用戶接受模型進行檢驗,剔除不顯著的路徑,對理論模型進行修正。最后根據修正模型的驗證結果對第四部分的研究假設給出解釋。最后是用戶接受模型的應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使用Alexa工具條和Google搜索引擎來獲取有關我國電子商務網站的客觀指標,通過聚類分析、因子分析和對應分析方法對我國電子商務網站進行客觀評價,以發(fā)現我國電子商務網站發(fā)展的差距;另一方面是將驗證的用戶接受模型的路徑系數和因子載荷作為權重,用于計算電子商務網站的用戶接受可能性,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方法對當當網和互動出版網兩個電子商務網站的用戶接受可能性進行分析和比較。并根據模型驗證結果以及評價結果從提高信任程度、降低感知風險、改善網站質量、增加用戶體驗四個方面對我國電子商務的發(fā)展建設提出指導性建議。 本書所研究的理論模型以各種用戶接受理論為支撐,包括技術接受模型、任務一技術匹配模型、感知風險理論和信任理論,納入了許多先前研究所遺漏的影響變量和因果關系。本書運用結構方程模型,利用427份的有效樣本數據,驗證了模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并理清了各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以及變量與行為意向之間的影響效應,是對先前模型的有效發(fā)展。研究發(fā)現各影響變量能夠很好地預測態(tài)度和行為意向,共同解釋了77.9%的行為意向的方差變異量,高于其他類似的實證研究,并得到了具有理論價值的研究結論。 (1)證明了技術接受模型對于解釋電子商務用戶接受行為仍然有效,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仍然是用戶接受研究中的重要解釋變量。 (2)本研究通過實證方法驗證了電子商務網站的信息質量與感知有用性正相關,網站的信息質量、系統質量和服務質量與感知易用性正相關,這充分說明了網站質量在影響用戶感知上的重要性,這也是對技術一任務匹配模型在電子商務領域中進行有效應用的拓展和驗證。 (3)感知風險、信任對用戶對電子商務網站的接受有重要影響,而信任和風險往往是共存的,信任反映了消費者承擔風險的意愿。本書對感知風險與信任之間的關系,不但理論上進行推導,實證研究中也獲得支持,感知風險通過信任間接影響用戶的態(tài)度和行為意向。 (4)在個人因素與用戶感知關系研究上,得出了一些新的結論。在本研究中,人口統計特征對用戶網上購物感知的影響非常有限,性別和受教育程度對所有感知要素的影響比較顯著,說明傳統的以人口統計特征為基礎的市場研究方法在電子商務背景下需要進行調整,而不需要全盤考慮。與以往研究結果類似的是,本研究發(fā)現,用戶平均每周上網次數和平均每次上網時間同用戶感知顯著相關。 本書作為博士學位論文,選題來源于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基于TAM與TTF模型的網絡信息資源利用效率研究”(項目批準號:06BTQ015),由杭州電子科技大學資助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