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雖無“民族”一詞,但中國古代用于表達民族共同體的“族”一詞的含義,已具有“民族”這種人們共同體的基本特征和輪廓。中國古代的“族”,種類繁多,形態(tài)多樣,發(fā)育充分,作為人們的共同體,擁有鮮明的諸多共同因素。而且“民族學”作為一種學科傳人中國之時,正是中國民族問題和民族矛盾十分突出的時期,民族問題已成為涉及國家社會穩(wěn)定、領土完整的大事。民族問題,從清末以來就與社會穩(wěn)定、邊疆安全、抗擊外國入侵問題完全結合在了一起。因此這一譯名一出現(xiàn),立即成為中國學術界普遍采用的名稱。至今,我國的民族學與人類學(Anthropology)仍有密切關系,而且一些學者認為中國的民族學就是西方的文化人類學,但是,實際上由于中國的民族和民族問題與一些發(fā)達國家的“民族”、民族問題和“族群”有很大的區(qū)別,因此中國民族學在研究中已經凝練出了自己獨特的研究對象、研究范圍和主導思想,也就是說,中國學術界,在運用從西方傳來的“民族學”的科學實踐活動中,密切與中國的民族實際相結合,逐步創(chuàng)建和成長出了中國化的民族學。民族學在中國流行百年的歷史,就是民族學中國化的過程。民族學這門學問在中國,其基本學術概念就是“民族”,他就是研究民族這種共同體及其發(fā)展的一個學科,不研究民族,他在眾多的學科中就沒有地位,也就失去了他存在的價值。他的基本任務,是研究和揭示民族的產生、形成、發(fā)展和消亡的規(guī)律,他是一門科學;民族學的主要內容,是研究民族這種特殊人們共同體構成的諸要素,揭示這些要素在民族共同體中的發(fā)展、變化、作用、相互聯(lián)系及其運行機制;民族學當然還要研究和揭示每個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質及其具體發(fā)展規(guī)律。中國的民族并非僅僅是文化群體,而是一個與政治密切相連,關系到社會、經濟、文化、歷史、心理及種族、生物等諸多因素的群體,研究他必然涉及眾多的學科,因此民族學又是一門綜合性、交叉性很強的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