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工業(yè)技術一般工業(yè)技術納米毒理學:納米材料安全應用的基礎

納米毒理學:納米材料安全應用的基礎

納米毒理學:納米材料安全應用的基礎

定 價:¥68.00

作 者: 趙宇亮,柴之芳 著
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一般工業(yè)技術

ISBN: 9787030274496 出版時間: 2010-05-01 包裝: 精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296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本書圍繞納米材料對人體的影響、納米材料與生物體系的相互作用及納米材料的風險評估等幾個方面闡述了所有關于納米技術風險知識的空白領域,涵蓋了納米材料暴露風險涉及的主要方面,概述了各種人造納米結構材料的毒理學效應和生物學性質(體內(nèi)或體外),其中包括金屬納米顆粒、金屬氧化物納米顆粒、樹狀大分子、量子點、納米簇、納米結晶、納米線、富勒烯、富勒烯衍生物、單壁和多壁碳納米管、功能性碳納米管、聚合物納米顆粒、炭黑、納米涂層、納米藥物等其它納米材料的毒理學效應和生物學性質,闡明納米顆粒穿越不同生物屏障的能力以及與納米特性的關系;揭示生物微環(huán)境與納米顆粒的相互作用規(guī)律;闡明進入體內(nèi)的納米顆粒的遷移行為、蓄積靶器官及其對納米特性的依存性;揭示納米特性、劑量、暴露途徑等與其生物毒性的關系,揭示決定納米材料的安全暴露劑量、安全納米尺寸、安全暴露途徑的共性規(guī)律。此外,本書概括了各種納米材料在生產(chǎn)和應用過程中對人類暴露的識別、辨認和量化的危險,簡要描述了納米材料在臨床診斷、藥物傳輸、疾病治療等方面可能帶來的醫(yī)學和治療學的利益及其作用的藥理學和免疫學機制。

作者簡介

  趙宇亮,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納米生物效應與安全性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兼任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目前擔任SCI學術刊物Biomed Microdevices(USA),JNN(USA),PFT(UK)副主編。已在NatNanotechnol,NanoLett,PNAS,JACS,ToxicolLett,ToxicolSci,Environ Sci TechnoL等國際學術刊物發(fā)表論文140余篇;發(fā)表中文論文50余篇。2007年在美國出版納米毒理學領域的世界上第一本專著Nanotoxicology。研究方向:納米化學與納米生物效應(納米毒理學,腫瘤納米技術)。柴之芳,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長期致力于分析化學、放射化學與核分析技術應用的研究。發(fā)表SCI論文300余篇,出版中文著作6部、英文著作2部。曾獲國際放射分析化學和核化學領域的最高獎項Hevesy獎、全國科學大會獎、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第一完成人)等國際、國內(nèi)獎8項?,F(xiàn)為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lián)合會領銜委員(TituIar Menmber),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以及10余個國際學術組織或刊物的委員、顧問或編委。

圖書目錄

《納米科學技術大系》序
《納米安全性叢書》序
前言
第1章 納米毒理學概述
1.1 納米毒理學與研究現(xiàn)狀
1.1.1 什么是納米毒理學?
1.1.2 納米技術:從科學預言到市場產(chǎn)品
1.1.3 納米科技發(fā)展必然出現(xiàn)的分支領域:納米毒理學
1.1.4 納米毒理學研究現(xiàn)狀分析:國家、研究機構、實驗室
1.1.5 納米毒理學研究現(xiàn)狀思考
1.2 納米毒理學的溯源
1.2.1 病毒學(病毒是典型的活著的納米顆粒)
1.2.2 工業(yè)煙霧顆粒
1.2.3 大氣顆粒物
1.2.4 人造納米顆粒
1.3 納米毒理學的特征
1.3.1 新的劑量單位在納米毒理學中的重要性
1.3.2 表面吸附在納米毒理學中的重要性
1.3.3 醫(yī)學應用廣泛
1.4 納米毒理學:迫切需要體內(nèi)研究
1.5 納米毒理學:階段與問題
1.6 納米毒理學:重要目標
1.7 納米毒理學:利益與風險之間平衡的橋梁
1.8 納米毒理學:展望
參考文獻
第2章 納米材料的生物吸收、分布、代謝、排泄與急性毒性
2.1 納米顆粒的體內(nèi)吸收
2.1.1 納米顆粒在肺部的沉積和吸收
2.1.2 納米顆粒在皮膚的滲透和吸收
2.1.3 納米顆粒在胃腸道的沉積和吸收
2.2 納米顆粒在體內(nèi)的遷移和分布
2.2.1 吸入暴露的遷移和分布
2.2.2 口服暴露的遷移和分布
2.2.3 其他暴露途徑的遷移和分布
2.2.4 遷移和分布的影響因素
2.3 納米顆粒的代謝和排泄
2.4 納米顆粒的急性毒性
2.4.1 心血管系統(tǒng)對納米顆粒的急性毒性反應
2.4.2 呼吸系統(tǒng)對納米顆粒的急性毒性反應
2.4.3 肝臟對納米顆粒的急性毒性反應
2.4.4 腎臟對納米顆粒的急性毒性反應
2.4.5 神經(jīng)系統(tǒng)對納米顆粒的急性毒性反應
2.4.6 皮膚對納米顆粒的急性毒性反應
2.4.7 系統(tǒng)急性毒性反應:氧化應激損傷
參考文獻
第3章 細胞納米毒理學:納米顆粒與細胞的相互作用
3.1 納米顆粒的細胞攝入
3.1.1 細胞攝入的納米表面結構效應以及表面修飾效應
3.1.2 細胞攝入的納米尺寸效應
3.2 納米顆粒對肺泡巨噬細胞的影響
3.2.1 細胞吞噬能力和趨化性
3.2.2 細胞膜和細胞骨架
3.2.3 細胞壞死和凋亡
3.3 納米顆粒對其他肺細胞的影響
3.4 納米顆粒對皮膚細胞的影響
3.5 納米顆粒對肝細胞的影響
3.6 納米顆粒的細胞生物學效應
參考文獻
第4章 分子納米毒性學:納米材料與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
4.1 納米顆粒與蛋白質的相互作用
4.1.1 結構特性和化學效應
4.1.2 納米顆粒與蛋白質的尺寸效應
4.1.3 弱相互(非共價鍵)作用
4.1.4 靶蛋白作用的選擇性及其醫(yī)學應用
4.1.5 細胞信號通道調節(jié)
4.1.6 納米毒性的生物標志物
4.2 納米顆粒的抗原性
4.2.1 人造納米材料的免疫學性質
4.2.2 納米顆粒與補體的相互作用
4.2.3 生物體系對納米體系的識別作用
4.3 納米顆粒與核酸的相互作用
4.3.1 尺寸效應
4.3.2 協(xié)同效應
4.3.3 DNA切割
4.3.4 誘導基因突變
4.3.5 基因轉運載體
參考文獻
第5章 納米顆粒進腦的能力及神經(jīng)生物學效應
5.1 納米顆粒進腦的能力與途徑
5.1.1 納米顆粒跨越血腦屏障進腦
5.1.2 納米顆粒通過嗅覺神經(jīng)轉運進腦
5.1.3 感覺神經(jīng)末梢攝入納米顆粒再轉運進腦
5.2 納米顆粒在腦中的遷移、輸運與代謝
5.2.1 納米顆粒在腦中遷移、輸運與尺寸效應
5.2.2 納米顆粒在腦中的化學種態(tài)
5.3 納米顆粒的中樞神經(jīng)毒理學效應
5.3.1 大氣納米顆粒物暴露與神經(jīng)系統(tǒng)炎癥反應
5.3.2 人造納米顆粒暴露與神經(jīng)系統(tǒng)損傷
5.3.3 神經(jīng)細胞對納米顆粒的攝入作用
5.4 納米顆粒的神經(jīng)細胞生物學效應
5.5 納米顆粒的神經(jīng)分子生物學效應——對神經(jīng)生化標志物與神經(jīng)遞質的影響
5.6 納米顆粒的其他神經(jīng)生物學效應
5.7 納米顆粒神經(jīng)毒性的機制
參考文獻
第6章 呼吸暴露納米顆粒對心肺系統(tǒng)的毒理學效應
6.1 呼吸暴露納米顆粒對呼吸系統(tǒng)的影響
6.1.1 納米顆粒的體內(nèi)分布及代謝
6.1.2 納米顆粒穿越肺泡一毛細血管屏障的能力
6.1.3 納米顆粒的肺外轉運及代謝動力學
6.1.4 低劑量長期暴露納米顆粒的肺部毒性
6.2 呼吸暴露納米顆粒對肺部損傷的年齡差異
6.2.1 納米顆粒引起肺功能生化指標變化的年齡差異
6.2.2 納米顆粒引起肺組織病理學變化的年齡差異
6.2.3 納米顆粒引起肺部損傷的敏感性的年齡差異
6.2.4 不同年齡段需要不同的毒性評價指標
6.3 呼吸暴露納米顆粒對心血管系統(tǒng)損傷的年齡差異
6.3.1 納米顆粒引起血清中組胺含量變化的年齡差異
6.3.2 納米顆粒引起心肌缺氧的年齡差異
6.3.3 納米顆粒引起心肌細胞損傷的年齡差異
6.3.4 納米顆粒引起房室傳導阻滯的年齡差異
6.3.5 納米顆粒引起血液流變學變化的年齡差異
6.4 呼吸暴露納米顆粒對凝血系統(tǒng)的影響
6.4.1 吸入納米顆粒導致的氧化應激反應
6.4.2 吸入納米顆粒對凝血系統(tǒng)的影響
6.4.3 納米顆粒暴露對血管內(nèi)皮系統(tǒng)的影響
參考文獻
第7章 胃腸道攝入納米材料的毒理學效應
7.1 胃腸道攝入納米顆粒的急性毒性
7.2 胃腸道攝入納米顆粒引起的離子超載
7.3 胃腸道攝人納米顆粒引起的堿中毒
7.4 納米顆粒超高化學反應活性決定其生物毒性
7.5 胃腸道攝入納米顆粒的毒性與尺寸效應
7.6 胃腸道攝入納米顆粒的毒理學效應的異常與復雜性
參考文獻
第8章 納米特性與生物效應的相關性
8.1 納米尺寸對納米毒性的影響
8.1.1 急性毒性中的納米尺寸效應
8.1.2 觀測對象器官選擇影響納米尺寸效應
8.1.3 毒性級別的判定與納米尺寸效應
8.1.4 呼吸系統(tǒng)毒性的納米尺寸效應
第9章 納米毒理學的實驗技術與研究方法
附錄 參考文獻分類索引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