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講記(圣嚴法師)/001
佛法的“空”絕不是教人消極、逃避和否定一切;相反,它從空性中教人正視生命的意義,不斷努力向上。唯有不顧自己,只關心別人,只度眾生,不為自利,才是真正自在解脫的法門?!缎慕洝肥撬蟹鸾浿形淖肿罹?、組織最嚴密、內容最豐富的一部經,我們既可以因它而理解佛法,深造自得,也可以把它當成修行的法門來用功,更可以為求感應而虔心持誦。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錄(弘一法師)/033
《心經》雖二百余字,能包六百卷大般若義,毫無遺漏,故日“心”也?!缎慕洝冯m僅二百余字,攝全部佛法。講非數(shù)日,一二月,至少須一年。僅說簡略大意,及用通俗的淺顯講法。了解真空妙有之理,精進修行,如此乃能完成利生之大事業(yè)。
般若心經講義(圓瑛大師)/049
此經。指示眾生,依真心實相般若之體,起觀照般若之用。菩薩入生死,不為生死所縛,此中意義,即本無生死可斷,亦無涅榘可證也。由觀照般若之用,契實相般若之體。照用功深,彼岸自到。實相真心,如鏡子;我法煩惱,如塵垢:觀照工夫,如磨鏡;般若妙智,如鏡光。眾生心中,本具大智慧光明,雖迷不失。即如鏡子本具光明,雖為塵垢障蔽,光明不失。若肯用功擦磨,自可垢盡明生。吾人若肯用功觀照,則靜極光通,自可契入真空實相妙理。一切眾生,正是入世。有人說,佛教以出世為宗,消極與社會國家無益,他不知佛教有大乘故也。
心經略說(黃念祖居士)/071
一部《心經》可再濃縮為“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幾句可再濃縮成“觀自在菩薩”五個字;再濃縮就只是一個“照”字。六百卷大般若經全入一個“照”字,是多字入一字,是一多相即。一個“照”字開展為六百卷大經,正是“破微塵出大千經卷”,大千經卷申每一字又含無量經卷,是重重無盡。
心經講記(圣一法師)/099
背境觀心,眼自看,看自己,不是看人??醋约簞t知自己的過失,能夠反省,把自己的過失洗得干干凈凈,所以六祖云:“若真修道人,常自見己過。”為什么我們不能常自見己過?皆因我們的眼不是自看,而是看人,看人又如何見到自己過,一定要回光返照,然后才見自己過。
心經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123
人生的問題很多,但如果給予高度概括,那便不外“生死”二字了。通常人們關心生活,然而,生活只是生的一部分。哲學、宗教重視探討生的來源及死的歸宿。佛教作為生命的科學,人生的智慧,對于有情生死問題,不但有深刻的研究,還有解決的方法。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淺解(耕云先生)/173
心空的人,度量大,量大的人,什么事都好商量;度量狹小的人,魯仲連來了也沒有用。所以空就是創(chuàng)造、發(fā)展的勢能。因為海闊任魚躍,天空任鳶飛,如果不空,有什么用?房子不空,怎么???杯子不空,誰買?船若不空,一下水就沉了。所以,只有空才能使人不沉淪。般若慧便是空的妙用,契合空性,摒除自我執(zhí)著,才有自在逍遙的人生。
心經抉隱(元音老人)/191
對于“功德”二字,須有正確的理解。所謂功者是事功,是一種力量,完成一種事業(yè)的力量。中國人造字是很有講究的。功德的“功”,是工作的“工”加一個力量的“力”,就是我們行事的力量、完成事業(yè)的力量。我們由凡夫圓成佛果,不是一個偉大事業(yè)的告成嗎?不是一種豐碩事功的完備嗎?
心經的理論和實踐(徐恒志居士)/349
觀自在的“現(xiàn)”字很重要,修心關鍵在一“觀”字。此觀并非眼觀,而是回光返照,觀我非空非有、寂寂無念、了了常知的本來覺性,這是修心的總訣。所以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說:“須臾之間,攝念觀心,薰成無上大菩提種?!庇郑骸澳苡^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永處纏縛。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請益說(道霈禪師)/36l
“心”者,直指法體,上云彼岸原非他物,即一切群生本有真空心體是也。諸般若中廣說空義,而不云空即是心,乃如來之密意。惟此經直下指出,分明顯露,更無覆藏。謂此智慧所到彼岸,非是別法,即是當人本有真空心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