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哲學中國哲學現代新儒學論要

現代新儒學論要

現代新儒學論要

定 價:¥58.00

作 者: 李翔海 著
出版社: 南開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中國古代哲學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310033485 出版時間: 2010-02-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 440 字數:  

內容簡介

  自1988年師從方克立先生攻讀中國哲學的碩士學位至今已是20載有余了。在此期間,對于現代新儒學的研習和探究一直是我的“主業(yè)”之一?,F在擺在大家面前的這本小書,就是我這些年在這方面所思所想的一個結集。名之為“論要”,有兩個方面的基本原因。一是出于無奈。近年來,在現代新儒學研究方面已經出版了多種專著,要找到一個與別人不重復的書名已經不太容易,查來找去,似乎“論要”還沒人用過。二是書中所討論到的,也確實是我認為比較重要的問題。當然,這只是我自己的一孔之見,不當之處,敬請各位方家和道友批評指正。

作者簡介

暫缺《現代新儒學論要》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引子:廣義的“現代新儒家”概念何以成立——以對余英時思想之學派歸屬的分析為例證
第一章 現代新儒學的發(fā)展歷程
 一、康有為與現代新儒學
  (一)兩者的共同之處:認同儒學傳統,并力圖拓展儒學的包容性
  (二)根本性差異:制度層面與理念層面之別
 二、從“科玄論戰(zhàn)”到“良知自我坎陷”
  (一)“科玄論戰(zhàn)”的焦點:科學能否完全解決人生的根本問題
  (二)“科玄論戰(zhàn)”的影響:“生命的學問”的貞定與“兩個世界”的劃分
  (三)“良知自我坎陷”說的提出與兩個世界的貫通
 三、第三代新儒家的新動向
  (一)從內圣外王到批判精神與終極關懷
  (二)更為開放與寬和的心量
 四、論后牟宗三時代新儒學的發(fā)展走勢
  (一)多元文化對話語境中的儒家思想
  (二)從“中體西用”到“中體中用”
  (三)“后新儒學”的提出
 五、現代新儒學發(fā)展的內在邏輯
  (一)現代新儒學的時代課題:道德理性與理智理性的貫通
  (二)現代新儒學中的“尊德性”路向
  (三)現代新儒學中的“道問學”路向
  (四)從兩條路向看現代新儒學的時代特色
  (五)從兩條路向看現代新儒學的發(fā)展走勢
第二章 論現代新儒學的理論特質
 一、現代新儒學的一般理論特質
  (一)崇儒尊孔、謀求儒學之現代復興的基本理論立場
  (二)民族文化本位的基本理論立足點
  (三)援西人儒的學理路數
  (四)返本開新的思想綱領
 二、現代新儒學的內在旨歸——尋求宗教精神、哲學精神與科學精神的統
  (一)“即宗教即哲學”:儒學基本特質的現代詮釋
  (二)融攝科學精神:現代新儒學重要的時代特征
  (三)道德的形上學:新儒家謀求三者統一的理論雛形
  (四)儒學傳統現代新開展所必有的一次歷史性轉進
  (五)問題與意義
第三章 現代新儒學的多元開展
 一、梁漱溟文化哲學的再審視
  (一)文化三路向說的提出
  (二)中國文化世界性意義的突顯
  (三)后工業(yè)化社會的到來與西方文化的轉向
  (四)一元文化觀的內在困限
 二、新理學與中國哲學的現代建構
  (一)邏輯化的玄學
  (二)儒家哲學的理性化重建
  (三)新理學的內在制限
 三、新心學的理論特色與儒學的現代走向
  (一)儒家思想新開展的關鍵:華化西洋文化
  (二)整合朱陸,闡揚諸子
  (三)意義與不足
 四、“新哲學體系”與新儒家中的“方門一系
  (一)哲學三慧與新哲學體系
  (二)深入西方哲學之核心而又回歸中國哲學的學術道路
  (三)生生而和諧的價值理想與生命本體論
  (四)成中英與劉述先:順承與轉向
 五、“良知自我坎陷”說與儒學之第三期發(fā)展
  (一)儒家心學視野中的“良知自我坎陷”說
  (二)儒家理學視野中的“良知自我坎陷”說
  (三)來自于儒家之外的批評
  (四)“良知自我坎陷”說的“多層遠近觀”
 六、成中英本體詮釋學評析
  (一)現代儒學發(fā)展中的“岐出轉向”之新
  (二)中國哲學傳統“內在理性形式”的顯發(fā)
  (三)在《周易》與“世界哲學”之間
  (四)中國哲學之重合傳統及其現代意義
 七、劉述先新儒學思想述評
  (一)“理一分殊”的現代解釋
  (二)意義哲學的探索
  (三)在“現代”與“傳統”之間
  (四)簡短的評析
第四章 在中西文化之間
 一、從“以西釋中”到“以中判西”:牟宗三“中國哲學觀”的特質與定位
  (一)“通孔說”與中國哲學的精神特質
  (二)牟宗三“中國哲學觀”的理論意義
  (三)牟宗三“中國哲學觀”的理論制限
 二、徐復觀中西文化觀述評
  (一)先秦時代“宗教人文化”的發(fā)展進程
  (二)“仁性文化”及其價值意義
  (三)徐復觀中西文化觀的理論特質
  (四)在“尊德性”的框架中對“認知理性”重要性的突顯
 三、本體詮釋學與西方哲學
  (一)世界哲學的理論目標與民族哲學的理解起點
  (二)知識理性之本體地位的確立
  (三)從分析哲學到詮釋學
  (四)海德格爾:當代哲學詮釋學基本精神方向的奠基
  (五)伽德默爾:當代哲學詮釋學的創(chuàng)立
  (六)顯發(fā)本體之整體性:本體詮釋學的批評視界
  (七)本體詮釋學與利科爾詮釋學之比較:本體詮釋學批評的理論特色
 四、評現代新儒家的“中體西用”論
  (一)中國哲學史上的體用范疇與近代以來的思想演變
  (二)“反省的‘中體西用’論”:現代新儒家“中體西用”論的根本特點
  (三)民族主體性的挺立與“有體有用”的現代追求
  (四)現代新儒家“中體西用”論的理論偏失
第五章 現代新儒學與后現代主義
 一、后現代主義的兩個基本維度
  (一)對“自由”的追求
  (二)虛無主義的現身
  (三)“自由”與“虛無”的交織:
  西方現代文化發(fā)展演進的歷史產物
  ……
第六章 現代新會堂與當代中國文化保守主義
后記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