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曾為香港大學審閱張倩儀女士的學位論文《魏晉南北朝升天圖研究》,讀后認為論文從近年來發(fā)現(xiàn)的文物中,就升天圖的形態(tài),探討古代人們的生死觀、意識形態(tài)、宗教信仰乃至不同文化的交流,能取用新材料研究新問題,預于時代之潮流。升天圖是以形象表達人們對死后的祈求,包涵著時代的生死觀。春秋時期的儒家學說,重在現(xiàn)實社會的改造,所謂“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不言鬼神與死后的世界。道家言行超脫世俗,所謂“出生人死”,視死若回歸自然,本來亦不講究其死后的去向,老子言鬼指的是邪惡,言神乃寓意人的精神,并無構想另一世界之意。只是從功利出發(fā)的人,就會考慮生的利益和設想死后的處境,古代神鬼的傳說便與身后世界相通。當?shù)兰业淖匀挥^流于養(yǎng)生保命的愿念,長生不老的理論與實踐關系之說紛紛出現(xiàn)。而世上人無有不死者,于是尸解、升仙之說填補其缺,升天圖是其圖像的形式。時代不同,思想意識隨之亦產生差別,是共認的發(fā)展規(guī)律。升天圖反映的雖屬同一事,但離不開這一規(guī)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