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會議主要從三個層面對上述內容進行了深入研討。首先是對近代以來東亞三國相互認識的總體把握,如大東文化大學校長和田守教授的“日本的近代化與中國”、韓國江原大學教授李光來的“東亞時代的結束與朝鮮的應對”、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步平教授的“關于中日共同歷史研究的思考”及北京大學歷史系王曉秋教授的“19世紀東亞三國對外意識的演變和比較”、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楊棟梁教授的“近代社會轉型期日本對華觀的變遷”等報告和論文都對近代以來東亞三國的相互認識及其演變過程做了宏觀的、動態(tài)的考察,其視野寬闊,分析深刻,對加深這一問題的認識與了解極具啟發(fā)性。其次是通過對思想、文化、政治、外交等各個領域的具體問題的分析,闡述近代以來東亞三國的相互認識。與會學者根據長期以來的研究,從不同的視點與側面進行了深入探討。如東北師范大學韓東育教授的論文“兩種‘實學’的相遇與幕末明治期的‘脫亞’行程”、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趙德宇教授的論文“江戶時代日本知識界的中國觀”、韓國高麗大學東亞文化研究所辛炫承研究教授的論文“日本的近代化與儒教思想”、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崔世廣教授的論文“近代化過程中日本文化的周期性演變”從思想、文化的角度闡述東亞文化的共性、個性、相互影響及變化過程;韓國高麗大學政治外交學部副教授樸鴻圭的論文“日本殖民思想的形成過程與社會進化論”、大東文化大學外國語學部田中寬教授的論文“‘歷史和解’與民族主義——尋求日、中、韓的對話視點”、中國社科院亞太研究所李文教授的論文“近代史上中日兩國對‘亞洲主義’的不同認識”、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沈海濤教授的論文“近代日本民族自他認識探源及其現代意義”、韓國高麗大學宋浣范教授的論文“日本的國定歷史教科書與民族主義”、臺灣大學政治學系石之瑜教授的論文“亞洲的超克?——日本戰(zhàn)后近代思想中的時間與空間”等重點分析、考察了近代東亞國家的亞洲主義、民族主義形成的原因及其影響等問題。也有一些論文側重對東亞國家在具體時期、具體制度、具體現象等方面的相互認識進行了實證而又有說服力的研究與探討。第三,通過對歷史上有代表性人物的實證考察,闡明近代以來東亞各國的相互認識。各國之間的相互認識,是通過具體人物的思想、看法表達出來的,因此,對人物的考察是了解東亞三國相互認識的關鍵。本次會議上,與會學者主要通過對中日兩國近代以來重要歷史人物的考察闡述中日兩國的相互認識。論述中國人對日認識的有南開大學外語學院劉雨珍教授的“黃遵憲《朝鮮策略》中的日本因素”、南開大學外語學院教授石云艷的“梁啟超的日本認識”、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教授李國忠的“超越‘日本化’——論孫中山對日本近代化的認識及中國近代化道路的構想”。論述日本人對華認識的有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副教授戴宇的“志賀重昂國粹主義思想與初期《日本人》”、吉林農業(yè)大學外籍專家神谷昌史的“浮田和民的中國認識——以批判‘二十一條’要求為中心”、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張可喜與日中友好協會福島本部常任理事大概直司合作的“漢民族是和平論者——服部宇之吉中國觀簡介”、日本名古屋大學經濟學部教授平川均的“一個外交研究者和亞細亞主義——試論鹿島守之助的泛亞洲論”、日本大東文化大學法學部講師武田知己的“戰(zhàn)前及戰(zhàn)后的松村謙三訪華”,這些具體人物的實證考察,加深了與會者對東亞三國的對華認識的直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