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謂系統(tǒng)是人們在言語活動中用來指人的詞語所構成的系統(tǒng),它包括名稱系統(tǒng)和代詞系統(tǒng)兩大類。稱謂系統(tǒng)中的詞語有兩種用法:指稱性用法和稱呼性用法。稱呼性用法的結果就是稱呼語。稱謂語是語言現(xiàn)象,它不僅僅是詞匯現(xiàn)象,而且是語法現(xiàn)象。冒犯言語和禮貌言語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對立體;冒犯言語不是一種偏離,而是一種常態(tài);冒犯言行在形式和功能上并非一一對應,冒犯的言行既有消極的功能,也可能有積極的功能。一些表情色彩中性的詞語在一定的語境中也能構成冒犯。因此,冒犯稱謂語是指發(fā)話者有意或無意使用的那些禮貌/禮貌、友好/不友好、甚至侮辱性的、引起受話者情感變化的指稱和稱呼詞語。本文所探討的是語言體系中音義結合的稱謂語以及這些稱謂語在言語活動中的指稱性和稱呼性用法。從方式的角度來看,冒犯稱謂語可以分為直接和間接冒犯稱謂語;從動機的角度,可以分為有意和無意冒犯稱謂語;從對象的角度,冒犯稱謂語可涉及受話者的性別、職業(yè)、人種、民族、身心等方面;從程度的角度,可以分為詈稱、蔑稱、貶稱和倨稱等。貶稱與蔑稱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在二者之間存在中間地帶,即某一稱謂語可以既是貶稱,又是蔑稱。二者的區(qū)別主要體現(xiàn)在著眼點不同、指稱者和被指稱者的社會地位不同、主客觀因素介入的不同、詞語的選擇不同、感情色彩的強弱不同等幾個方面。詈稱就是為了宣泄憤怒、怨恨等情緒而使用的含有以惡言等否定色彩侮辱人的稱謂語。與貶稱和蔑稱一樣,它也有常態(tài)和變異兩種用法。前者指這些稱謂語使用時所表示的否定色彩,后者指使用時可表否定色彩以外的感情色彩。在語境中賦予蔑稱和貶稱以罵意后即可轉變?yōu)轭悍Q。綽號是本人姓名之外,他人依據(jù)名主相貌、姓名、生理或行為等特征所取的,且表達取名者對名主的思想感情、主觀評判的稱謂詞語。綽號具有以下特點:綽號獲取的被動性、綽號的特征突顯性、綽號的表現(xiàn)性、使用場合的非正式性、個體專屬性、流動性、數(shù)量的非唯一性等。蔑稱有蔑稱詞語和蔑稱詞語的組合兩種形式。倨稱可分為真實反映了身份的倨稱和虛構身份的倨稱。構成冒犯的姓名和形式主要有:姓氏或名字、綽號、使用轉用名、姓名的指代含義、姓氏+排行、乳名、愛稱等。通過仿擬形成的冒犯稱謂語的方式有:語言單位類型、意義類型、結構類型。冒犯稱謂語的特點主要包括:使用的時效性、冒犯程度的差異性、使用的變異性、使用的局限性、語用效果的震撼性、對冒犯的敏感性等。使用的時效性主要體現(xiàn)為某些冒犯稱謂語的消亡、語義的降格、感情色彩在不同的時期褒貶色彩不同。冒犯程度的差異性表現(xiàn)為在不同的語用環(huán)境中,詞語的褒貶色彩不同;不同詞語的侮辱意味不同;不同的人對某一詞語感情色彩的態(tài)度不同;對詞語感情色彩的誤解等。使用的變異性包括功能的變異性、性別角色的變異性以及感情色彩的變異性等幾個方面。使用的局限性表現(xiàn)在使用場合、交際形式、使用對象等方面。語境因素對言語的生成和理解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人們在語境中進行交際時,不僅僅涉及在理解話語時依據(jù)語言語境和情景語境從已有知識結構中激活的長期記憶內容,還應該包括發(fā)話人在言語生成時,即對語言和言語選擇時對語境的認知和傾向性;同時,我們認為三者密不可分,共同促成正確的言語的生成和理解。語境三要紊——語言語境、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對冒犯稱謂語之間的轉換以及其他類型的稱謂語轉換成冒犯稱謂語時有制約作用,同時,人們能動地利用上述語境因素為其交際目的服務,二者共同運作促成話語的建構。冒犯稱謂語具有表情功能、行事取效功能、社會文化功能等。表情功能包括能宣泄人的諸如憂傷、悲痛、憤怒、焦慮等情感;能昭示肯定、喜愛、贊揚以及否定、貶斥、憎惡等情感;能表明交際者之間的群體意識,以及他們之間的群體認同;能幫助確認發(fā)話者和受話者起的作用。冒犯稱謂語能強制實施責備、威脅、警告等言外行為,能獲得取效結果。這種取效結果可能是預期的或非預期的,其有效性受語境因素的影響,同時發(fā)話者有必要考慮取效結果的時效性和震撼力等。冒犯稱謂語能從正反兩個方面反映文化;能對人們的道德行為進行規(guī)范。冒犯稱謂語能體現(xiàn)性差心理、社會心理和認知心理。冒犯稱謂語所反映的社會心理包括:禁忌心理、偏見心理、模仿心理等;認知心理包括接近聯(lián)想、相似聯(lián)想、對立聯(lián)想等。關鍵詞:冒犯,稱謂語,定義,構成,語境,特點,功能,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