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頗有爭議的“偏安王朝”。北宋滅亡后,宋徽宗第九子趙構在應天府(河南商丘)即帝位,重建宋政權。不久,宋高宗在金兵的追擊下,一路南逃,至杭州。由此,杭州成為南宋的都城。南宋自1127年立國,1279年滅亡,國祚153年。長期來,對南宋社會的評價不高,認為它國力至弱,君臣腐敗,偏安一隅,一無作為。因此,對它的研究和出版零零碎碎,不成氣候。但是,近代以來,史學家對南宋社會的評價有了很大不同。陳寅恪先生在上世紀40年代就指出: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shù)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著名宋史專家鄧廣銘認為:宋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發(fā)展的最高階段,兩宋期內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所達到的高度,在中國整個封建社會歷史時期之內,可以說是空前絕后的。浙江大學終身教授徐規(guī)先生說,南宋經濟之繁榮,文化之繁榮,人才之眾多,政權之穩(wěn)定,是歷史上任何一個偏安王朝所不能比的。程朱理學最終在南宋形成,出現(xiàn)以朱熹為代表的主流派道學。辛棄疾、李清照、陸游、姜夔等一代詞家,后人難與他們匹敵。岳飛、文天祥等愛國志士,光照千秋。此外,農業(yè)、數(shù)學、醫(yī)藥、紡織、造船、制瓷、冶金、造紙、釀酒、地學、水利、天文歷法、兵器制造等等,都很發(fā)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