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0年至1944年之間,一大批法國作家和藝術家離開淪陷的法國,前往自由世界的文化之都——紐約避難。安德烈、布勒東、克勞德·列維-斯特勞斯、鮑里斯·蘇瓦林、雅克·馬利丹、儒勒·羅曼、圣??诵跖謇铩⑹キ偂づ逅埂@些名字,都出現(xiàn)在長長的流亡名單中?!读魍龅陌屠琛窋⑹龅木褪沁@段歷史。這些知識分子是通過怎樣的援救機制被送往美國的?他們是如何通過寫作、通過創(chuàng)辦學校和出版社來參與抵抗運動的?美國政府又是如何利用他們?yōu)檐娛虑閳蟛块T服務的?與德國流亡者相反,法國流亡者在戰(zhàn)后的1944年到1947年間,幾乎全部回到了祖國。無論把流亡當成劫數(shù)還是機遇,這段經歷都讓流亡者們對政治參與和民族身份等問題有了不同的理解。借助一些鮮為人知的檔案資料,《流亡的巴黎》重現(xiàn)了法國抵抗運動歷史中這一段被人忘卻的插曲。與此同時,也引領我們從交流、傳輸、融合的角度出發(fā),去重新審視20世紀的文化和藝術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