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試圖創(chuàng)立公共產品供給主體選擇與變遷的理論模型,并試圖通過將這一模型運用到對中國實際問題的分析中來證明此模型的科學性,這一研究的創(chuàng)新之處主要體現(xiàn)在:首先,研究視角的創(chuàng)新。從制度經濟學中的交易費用理論和制度變遷理論的視角審視了公共產品供給問題并進行了深入的分析,通過這一不同研究視角,對公共產品供給問題有了新的認識和分析。其次,建立了單一供給主體、兩主體、三主體供給公共產品的非均衡模型。通過對模型條件的嚴格假定和嚴密論證得出了單一供給主體、兩主體、三主體供給公共產品將達不到供需均衡。但是,在一定條件下兩主體供給和三主體供給公共產品可以改善公共產品的供給狀況與效率。再其次,將公共產品供給問題納入到交易費用經濟學的分析框架中,建立了公共產品供給主體選擇標準的理論模型,并通過對威廉姆森模型的擴展界定了公共產品供給主體的邊界。對公共產品供給主體變遷的原因、條件、類型及效應進行了分析,并通過建立雙層次互動進化博弈制度變遷模型闡釋了公共產品供給主體變遷的策略選擇。最后,運用公共產品供給主體選擇及變遷的理論框架分析了中國基礎教育供給問題,并利用與前人不同的標準對基礎教育供給主體的選擇做出了判斷。通過分析認為,在二定的條件下將部分基礎教育產品由政府部門交給市場和自愿供給主體供給可以節(jié)約交易費用,提高其供給的效率?;A教育供給體制改革方案的制訂要同時考慮各個博弈主體的利益,鼓勵地方政府、市場供給主體、自愿供給主體和基礎教育的消費者通過多種合法渠道參與基礎教育供給體制改革方案的制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