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輯 所讀
當代學術史上的兩種姿態(tài)
胡適的酒杯,邵建的塊壘
李零的減法
李零:替人讀書
娓娓道來 別開生面
兩相比較讀《家書》
家書中的歷史
楊天石的方法
蔣介石:總統(tǒng)原來是常人
在學術與氣節(jié)的蹺蹺板上
知道的和說出的
李新回憶錄的一致與不一致
人間正道是滄桑
知識分子有了錢之后
學術圈是個大江湖
被錯過的胡適之
人文的路徑
第二輯 所識
蔡元培為什么能夠做成最成功的教育家新解
蔣夢麟:聯(lián)合中的現(xiàn)實考慮
梅貽琦:西南聯(lián)大的真正掌舵人
梁漱溟的骨氣和底氣
李澤厚:不要拿《論語》來掩蓋現(xiàn)在所需要的最基本的東西
余英時:《論語》只能“冷讀”,不能“熱讀”
重溫李澤厚
北大幾段走麥城的經歷
北京大學與五四運動
北大周年校慶的反思
黃侃的性情和段子
第三輯 所議
中學西學,何為體,何為用
香港為什么沒有公共知識分子
重新理解啟蒙
僅有理念是不夠的
茉莉花與索爾仁尼琴
對“大師”和“諾貝爾文學獎”要有平常心
由燕京大學想到的
“北大是常為新的”新解
西南聯(lián)大:不是最好的學校
收藏無道惟術而已
教師應該有按照自己興趣教學生的自由
《論語》熱,何處最吃緊
從儒學的內在理路談于丹產生的必然
我說過余英時支持于丹嗎
國家圖書館,你什么時候能不讓讀者失望?
該用什么樣的心態(tài)來看待周長城事件
安居、樂業(yè),才有和諧
第四輯 所記
狂狷黃永厚
拔地蒼松有遠聲
“只要有學泰兄在,就絕對不會冷場”
“私人遭遇如何成為公共事件”
附:謝泳先生回信
古道熱腸,我于老范見之
香港遇倪匡
陳之藩的寂寞
王芝琛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