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經濟管理經濟世界經濟理性、偏好、意識形態(tài)與社會演化:轉型期中國制度變遷的經濟史解釋

理性、偏好、意識形態(tài)與社會演化:轉型期中國制度變遷的經濟史解釋

理性、偏好、意識形態(tài)與社會演化:轉型期中國制度變遷的經濟史解釋

定 價:¥36.00

作 者: 鄧宏圖 著
出版社: 經濟科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經濟史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505877382 出版時間: 2008-12-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 315 字數:  

內容簡介

  在《理性、偏好、意識形態(tài)與社會深化:轉型期中國制度變遷的經濟史解》里,我的所有工作都是建立在人是“歷史理性”的基本假設的基礎之上的,為此,我發(fā)展出了一種新的分析邏輯,即“新的歷史主義的理論框架”,以便對中國的制度變遷和社會轉型提出一整套的合歷史與邏輯相統(tǒng)一的“理論解釋”。顯然,“歷史理性”是一種符合人性本質的“邏輯設定”,它意味著人的行動或選擇不僅取決于他(她)的“尋利算計”,而且受道德、倫理、習俗等規(guī)范性約束,重要的是,這些約束不單純是外生約束,它們甚至成了人類動機的一部分,而且是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由此,我們可以順理成章地得到一個“邏輯推論”,即制度變遷和社會轉型將不僅僅是“效率取向”的,而且同時還是“意識形態(tài)取向”的。在我看來,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結論。

作者簡介

暫缺《理性、偏好、意識形態(tài)與社會演化:轉型期中國制度變遷的經濟史解釋》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自序
第一章 歷史主義經濟學分析方法的重建:經濟學解釋的“范式困境”與“范式轉換”
一、回歸古典:理論上的可能性與現實上的可能性或必要性:一個導論
二、歷史視角下的經濟分析:以馬克思經濟學的邏輯結構為例
(一)馬克思經濟學分析基礎
(二)歷史與邏輯:歷史唯物主義經濟分析的
“總原理”
(三)對波普爾的“反諷”:目的論
三、轉型的含義
四、意識形態(tài)與社會正義
五、制度與制度變遷
六、經濟學的范式危機與范式轉換
(一)范式和范式危機的“注解”
(二)歷史視角下的集體經濟、社隊企業(yè)與農村市場化
(三)范式轉換:歷史主義的經濟分析框架
七、歷史邏輯的可驗證性:民營經濟的由來與演進的歷史視角
八、本章結論
參考文獻
第二章 歷史理性:“新歷史主義分析方法”的基礎重構
一、本章開篇:理性范式的質疑
二、“理性”考:它的內涵與外延
三、哲學與經濟學的“理性”:一個簡約的比較
四、魯賓遜孤島“理性模型”與西蒙的“有限理性”
(一)一般性理論說明
(二)魯賓遜“孤島理性模型”與“有限理性”
五、馬克思與阿瑪蒂亞·森:考慮權力配置的“理性”
(一)馬克思的“類”與“異化”
(二)阿瑪蒂亞·森的“可供交換的權利”與“同情”和“承諾”
六、森的“故事”與社會化了的“魯賓遜孤島模型”的討論
(一)用故事表達的模型
(二)加進社會因素的魯賓遜模型的討論
(三)信念體系與歷史理性:概述與理論總結
七、歷史理性的經驗證據:以企業(yè)家為例
(一)企業(yè)家理性與歷史理性
(二)理性、信念或意識形態(tài)決定下的企業(yè)家選擇和企業(yè)家精神
八、組織的歷史理性:一個簡單的推論
九、基本結論
參考文獻
第三章 歷史分析:“體制困局”與改革的內生性
一、歷史邏輯起點與體制困局:一個歷史主義的解釋框架
二、“體制困局”與改革的內生性和過渡性
(一)“體制困局”與政治路線的“二元取向”:向左轉還是向右轉
(二)饑荒問題:事變、轉向與古典的“仁政”
(三)經濟壓力與實踐(現實)主義路線
(四)“體制困局”與改革的內生性、漸進性和過渡性
三、生產率競賽與對“體制困局”的超越:歷史背景與歷史經驗
 ……
第四章 意識形態(tài)偏好、地方政府政策與制度演化分岔:一個民營經濟的制度變遷的分析框架
第五章 歷史邏輯起點給定下的生產率競賽與意識形態(tài)競賽:中國制度變遷與社會轉型的經濟解釋
第六章 轉軌中農地租約的政治經濟學:合約選擇與制度變遷的歷史邏輯分析
附錄一 歷史視角下的企業(yè)集群
附錄二 制度與貧困:以中國農村貧困的制度成因為例
后記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