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是戰(zhàn)國時宋國蒙人,他的事跡現(xiàn)在知道得較少。司馬遷在《史記》中曾引用莊子“竊鉤者誅,竊國者侯,侯之門,仁義存”之語并深有感慨,由此而尊重莊子的思想價值,為他立傳。但是史書均以記載重大事實為原則,而莊子一生不仕,可記載的實在不多,所以《史記》中只記載了莊子為“蒙漆園吏”和楚威王欲聘莊子為相兩件事,以表明莊子“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的思想性格?!肚f子》一書,《史記》記載它有“十余萬言”,并列舉其中帶有較多“寓言”內容的篇名,有《漁父》、《盜跖》、《胠篋》、《畏累虛》和《亢桑子》等五篇。西漢后期劉向、劉歆父子整理中秘群書,將《莊子》編定為五十二篇。魏晉時郭象為《莊子》作注,十取其六,注解了三十三篇,刪節(jié)成六萬余字。此后其他各本失傳,只有郭象的三十三篇注本流傳下來。唐代成玄英為郭象的注作疏,題為《南華真經注疏》。至清代,郭慶藩在郭注、成疏的基礎上著《莊子集釋》,成為目前最為流行的版本。今本《莊子》一書共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各篇題名及內容聯(lián)屬比較自由,但各篇中均有非常精致的部分,反映著莊子不可多得的寶貴思想。莊子在世上,他的職位只是一名小吏,然而他的內心究竟怎樣?他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呢?在《天下》篇中,莊子自己說,他是“以天下為沈濁不可與莊語”、“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于萬物”、“上與造物者游,而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