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因為一批弘揚“主旋律”的影視作品的熱播(例如電視連續(xù)劇《激情燃燒的歲月》《亮劍》產生的“轟動效應”)喚起了出版人的歷史記憶,使他們推出了那些“紅色經典”。而“紅色經典”出版以后在輿論界引起的熱烈反響又促成了一批根據那些“紅色經典”改編的電視連續(xù)劇的熱播(例如電視劇《鐵道游擊隊》《紅旗譜》《林海雪原》《沙家浜》等的相當不錯的收視率)。就這樣,在影視人和出版人的互動下,“紅色經典”再度走紅。雖然在文化格局已經多元化的今天,“紅色經典”的再度走紅也很難重現當年大紅大紫、洛陽紙貴的盛況,但不管怎么說,它能夠重返當代人的文化生活,本身就耐人尋味。所謂“紅色經典”,一般指的是一批產生于革命年代的文學作品,以“三紅一創(chuàng)”(《紅旗譜》《紅日》《紅巖》《創(chuàng)業(yè)史》)以及《青春之歌》《鐵道游擊隊》《山鄉(xiāng)巨變》《林海雪原》《暴風驟雨》《太陽照在桑干河上》《歐陽海之歌》等長篇小說為代表。這些作品,以記錄革命戰(zhàn)爭歷史和農村土地改革與合作化運動為題材,以謳歌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兵英雄形象為主旋律,曾經風靡于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鼓舞了整整兩代人的革命熱情。而當那個暴風驟雨的年代已經煙消云散以后,在現代化進程中必然產生的世俗化浪潮高漲的今天,“紅色經典”的悄然回歸又具有怎樣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