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言文學這門學科自然也有自己的經典或原典。由傳統(tǒng)的文史之學、詞章之學的講求,到近代以來西學影響下較純粹嚴整的學科意識的確立,它一直在權衡和汰洗諸家之說,在書與人與世的激蕩互應中尋找自己的知識邊界。從來就是這樣,對有志于這門學科的研究者來說,這些經過時間篩汰的經典是構成其全部學問的根柢,所謂入門正,立意高,全基于對這種根柢的掌握。就攻讀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學生而言,雖然沒有這樣嚴格的要求,更不宜過分強調以究明一字或窮盡一義為終身的志業(yè),但比較系統(tǒng)地了解這些經典的基本內容,深入研讀其中重要的部分,做到目誦意會,心口相應,從而初步掌握本專業(yè)的核心知識以為自己精神整合和基礎教養(yǎng)的本原,應該說是當然和必需的事情。再說,漢語言文學學科有其特殊性。它所具有的社會功能許多時候并不是用職業(yè)培養(yǎng)一句話就可以概盡的。對大多數從學者而言,它是一種根本性和基礎性的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它以潤物無聲的方式滲透到人的日常生活,并從人立身行事的根本處體現(xiàn)出自己的價值。受它的滋養(yǎng),學生日后在各自的領域內各取所需,經營成家,并不一定以漢語言文學的某部分專門知識安身立命,因此,它尤注意遠離一切實用主義和技術主義的誘引,并不放棄對知覺對象的本質體認和根源性究問。那么,從哪里可以得到這種本質上的體認,并養(yǎng)成根源性究問的習慣呢?精讀原典,細心領會,就是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