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篇
第一章 自我表露
1.1 自我表露的研究背景
1.2 自我表露的概念
1.3 自我表露的意義
1.3.1 自我表露是維護心理健康的重要方式
1.3.2 自我表露是健康人格的重要標志
1.3.3 自我表露是心理治療的重要途徑
1.3.4 自我表露是親密關系建立的重要策略
1.3.5 自我表露是自我了解的重要窗口
1.3.6 自我表露是應對壓力的有效方式
參考文獻
第二章 社會滲透理論
2.1 社會滲透理論的洋蔥模型
2.2 社會滲透理論的四個發(fā)展階段
2.3 社會滲透理論與自我表露
參考文獻
第三章 社會交換理論
3.1 洞察人際關系的新視角——五種社會交換理論
3.1.1 霍曼斯的操作心理學觀點
3.1.2 布勞的經濟學觀點
3.1.3 蒂博特與凱利的相互依賴說
3.1.4 E·福阿與U·福阿的資源說
3.1.5 沃爾斯特、貝爾謝德和沃爾斯特的公平說
3.2 自我表露中滲透著社會交換理論
3.2.1 自我表露的發(fā)生原則
3.2.2 自我表露的廣告效應
3.2.3 自我表露的效果評估
3.2.4 自我表露的互惠性
3.2.5 自我表露的公平性
3.3 創(chuàng)建本土化社會交換理論的必要性
參考文獻
第四章 表露的平衡論
4.1 孔孟儒文化背景:中庸-取舍平衡
4.2 佛家釋文化背景:內慧-表露視閾
4.3 老莊道文化背景:道法自然順應平衡
4.4 中國陰陽平衡理論
參考文獻
國外研究成果篇
第五章 自我表露與身心健康
5.1 有關苦惱表露的研究
5.1.1 苦惱表露指數的單維性
5.1.2 苦惱表露的性別差異
5.1.3 苦惱表露的風險-收益
5.1.4 自我監(jiān)控與苦惱表露沖突
5.2 有關創(chuàng)傷表露的研究
5.2.1 心理創(chuàng)傷的概念
5.2.2 創(chuàng)傷性事件的影響
5.3 關于特殊群體表露的研究
5.3.1 關于AIDS/HIV感染者表露的研究
5.3.2 關于同性戀者表露的研究
5.3.3 關于乳腺癌患者表露的研究
5.4 自我表露與人格特征
參考文獻
第六章 自我表露與人際關系
6.1 人際關系中的自我表露研究
6.1.1 自我表露的互惠性
6.1.2 自我表露和喜歡
6.1.3 自我表露和孤獨
6.2 親密關系中的自我表露研究
6.2.1 自我表露與親密感
6.2.2 自我表露與婚戀持久力
6.2.3 自我表露與婚戀滿意度
6.2.4 親密關系中自我表露的性別差異
參考文獻
第七章 自我表露與心理咨詢
7.1 心理咨詢師的自我表露
7.1.1 心理咨詢師自我表露的概念
7.1.2 心理咨詢師自我表露的類型
7.2 心理咨詢師自我表露的現有研究成果
7.2.1 不同理論流派的觀點
7.2.2 心理咨詢師自我表露的頻率
7.2.3 咨詢師自我表露的內容
7.2.4 咨詢師自我表露的原因
7.2.5 咨詢師自我表露的作用
7.2.6 影響咨詢師自我表露的因素
7.2.7 團體心理咨詢中的自我表露
7.2.8 倫理上的考慮
7.3 來訪者的自我表露
7.3.1 來訪者自我表露的內容
7.3.2 影響來訪者進行自我表露的因素
7.3.3 來訪者的表露與咨詢效果間的關系
參考文獻
國內研究成果篇
第八章 自我表露與人格特征、孤獨、心理健康的關系
8.1 問題的提出與研究設想
8.1.1 問題的提出
8.1.2 研究目的和意義
8.1.3 研究設想
8.2 研究方法
8.2.1 被試
8.2.2 測量工具
8.2.3 研究程序
8.2.4 數據處理
8.3 結果與分析
8.3.1 大學生的自我表露及其與人格特征、孤獨、心理健康的關系
8.3.2 主動求詢的大學生與一般大學生在自我表露等方面的差異性研究
8.3.3 對大學生有關自我表露問題的訪談分析
8.4 討論
8.4.1 關于測量工具的信度和效度
8.4.2 大學生自我表露與人格特征、孤獨和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
8.4.3 求詢大學生與一般大學生在自我表露方面的差異
8.4.4 大學生對自我表露的認識
8.5 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自我表露問卷
第九章 戀愛中大學生的自我表露與親密感關系研究
9.1 問題的提出與研究設想
9.2 研究方法
9.2.1 研究一
9.2.2 研究二
9.3 結果
第十章 苦惱表露、自我監(jiān)控和主觀幸福感的相關研究
第十一章 我國心理咨詢師對自我表露運用的調查研究
附錄A 心理治療師自我表露問卷
附錄B 訪談提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