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
一 研究的緣起
二 研究的目標與意義
(一)研究目標
(二)研究意義
三 研究的思路與方法
四 已有研究成果述評
五 幾個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中國教育技術學科的發(fā)展歷程
一 目前關于我國教育技術發(fā)展階段劃分的幾種觀點
(一)“六階段說”
(二)“三階段說”
(三)“四階段說”
(四)“2×3”框架模型(“兩條線索、三個階段”模型)
二 中國教育技術學科發(fā)展階段的劃分
(一)電化教育學的萌芽
(二)電化教育學的草創(chuàng)
(三)中國特色電化教育學科體系的初步形成
(四)教育技術學的多元化
(五)教育技術學的中國化與本土化
第二章 中國教育技術研究的基本論題與主要觀點
一 教育技術的名稱、定義與本質
(一)名稱
(二)教育技術的本質與定義
二 教育技術學科的研究對象、定位與學科性質
(一)教育技術(電化教育)學科的研究對象
(二)教育技術(電化教育)學科的定位
(三)教育技術(電化教育)學的學科性質
三 教育技術學的邏輯起點
四 中國特色的教育技術理論
五 教育技術學的理論基礎與基本理論
(一)理論基礎
(二)基本理論和理論體系
六 教育技術學的研究方法
第三章 教育技術的名稱與內涵
一 電化教育的內涵
二 教育技術的內涵
(一)技術的內涵
(二)教育技術的內涵
三 電化教育與教育技術的關系
(一)教育與電化教育、教育技術的關系
(二)電化教育與教育技術的關系
四 對教育技術名稱與概念問題的反思
(一)有無必要更名
(二)為什么在概念下定義尚難以取得共識
(三)如何看待教育技術的廣義概念與狹義概念
第四章 教育技術學的研究對象與學科性質
一 教育技術學的研究對象
(一)學科研究對象與學科分類
(二)對幾種教育技術學研究對象觀的分析
(三)教育技術學研究對象的確定
二 教育技術學的定位與學科性質
(一)教育技術學的定位
(二)教育技術學的學科性質
三 對學科研究對象與性質問題的反思
(一)如何看待“根據問題找方法”和“拿技術找問題”
(二)教育技術學科存在合法性的依據到底是什么
(三)如何看待教育技術定位于“技術”,而教育技術學姓“教”
第五章 教育技術學的邏輯起點
一 邏輯起點的內涵與意義
(一)邏輯起點的內涵與質的規(guī)定性
(二)邏輯起點與研究起點的區(qū)別
(三)探尋邏輯起點的目的——建立科學的理論體系
二 對我國現有教育技術學邏輯起點觀的梳理與評析
(一)借助現代教育媒體(技術)的教育(教學、學習)起點論
(二)借助媒體的學習(教學)起點論
(三)借助技術的教育(知識經驗共享)起點論
(四)“如何教育”起點論或“教育教學問題”起點論
(五)“教育和技術的雙重結構”起點論
(六)“傳播”和“教育信息的傳播”起點論
(七)“教育軟技術創(chuàng)新”起點論
(八)“設計和促進入的生命成長”起點論
(九)“教與學的活動及關系”起點論
三 教育技術學邏輯起點的探尋
四 對邏輯起點問題的反思
(一)有無唯一的邏輯起點
(二)能否取得共識
第六章 構建中國特色教育技術學初探
一 構建中國特色教育技術學體系的理論依據和實踐基礎
(一)理論依據
(二)實踐基礎
二 構建中國特色教育技術學體系的原則
(一)民族性原則
(二)開放性原則
(三)現代媒體原則
(四)系統(tǒng)性原則
(五)組織性原則
(六)“大電教”原則
三 中國特色教育技術學科的框架
(一)教育技術學的理論基礎
(二)教育技術學的基本理論
(三)教育技術學的框架
四 對構建學科體系問題的反思
(一)有無必要用AECT’94定義來重構我國的教育技術學
(二)如何看待“媒體中心”與“系統(tǒng)方法”
(三)如何看待“我們建造了大廈,大廈又塑造了我們”
研究結論與建議
一 研究結論
二 建議
三 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附錄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