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石玉昆,字振之,天津人,因為他久在北京賣唱,以致于被誤認為北京人。大致生于清代嘉慶十五年,死于同治十年,活動于1810年至1871年間。石玉昆是晚清著名的說唱藝人,人稱“石先生”。他的說書“以巧腔著”。登場時,撫弦彈唱,字句清新,自成一派,被譽為“石派書”。宛平蔡省吾的未刊稿《北京藝人小志》上曾經說到石玉昆.的說書是:“博學善辨,西派之超絕者,自著《三俠五義》等書,談唱皆雅,出而聲價更高,當時有接待神仙之目。歿后有《贊昆》子弟書,名重一時。書少歇時,有其徒代演一二小段,此刻人多便旋,故謂之車前子,言其利小水也。其書已傳,稍失真,尚可觀?!辈淌∥崴f的《贊昆》,又稱《嘆昆》、《嘆石玉昆》、《平昆論》,那是別人贊揚石昆的一篇子弟書,書中描寫了他說書的情景:“曾到過關閉多年的雜耍館,紅牌斜挑破園門。出入多人如蜂擁,我暗猜疑聽書何必往來頻。進園門一望園中本坐滿,到屋內偏觀座前有千人”,甚至于有的人“恨不能近身得受先生寵,意欣欣替他得意自己也提神”。說書時,“則見他款動了三弦如施號令,滿堂中萬籟俱靜鴉雀無聲。但顯他指法兒玲瓏嗓音兒嘹亮,形容兒瀟灑字句兒清新兒。眾諸公一句一夸、一字一贊,眾心同悅眾口同聲。”甚至有“成群咂嘴”“陪襯書聲”的。倘聽眾中稍有雜聲,就會遭到全場的“驚看”和“瞪目”。 《三俠五義》全書一百二十回,有聲有色地敘寫了清官和俠客的故一事。作者巧妙地把“傳奇公案”和“樸刀棍棒”結合起來,“據正史翻龍圖公案,借包公領俠義全書”,從而形成了《三俠五義》獨特的藝術風格。通覽全書,可分為兩大部分。前一部分主要寫俠客協(xié)助包拯與奸臣龐太師父子進行斗爭;后一部分主要寫俠客協(xié)助顏查散剪除奸王襄陽王的羽翼。圍繞這兩大情節(jié),書中穿插著若干個清官俠客打擊奸佞,除暴安良的小故事。而所謂清官和俠客,從本質上說,是要維護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其實許多人也是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一員。《三俠五義》揭示了這一沖突的遺程,這對我們認識封建社會末期的社會癥候,是有一定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