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計算機/網絡網絡與數據通信網絡組建與管理局域網與城域網

局域網與城域網

局域網與城域網

定 價:¥36.00

作 者: 雷維禮,馬立香,彭美娥 編著
出版社: 人民郵電出版社
叢編項: 21世紀高等院校電子信息類規(guī)劃教材
標 簽: 網絡配置與管理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115185921 出版時間: 2008-10-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 350 字數:  

內容簡介

  本書較為全面地介紹局域網與城域網技術。全書包括四部分內容:背景與基礎,包括網絡拓撲與傳輸介質;網絡體系結構,包括從OSI體系結構到802網絡模型,以及對LLC的討論;物理網絡規(guī)范,包括局域網絡802.3與802.11,以及城域網絡802.17與802.16;網絡交換技術,包括網橋、交換式局域網與虛擬局域網。本書力求全面地反映進入21世紀以來的局域網與城域網技術,注重基本概念與系統(tǒng)架構,根據最新標準介紹日新月異的技術,重點討論網絡的協議技術。本書可作為網絡工程、通信工程及相關專業(yè)的高年級學生或研究生的專業(yè)課教材。對準備進一步加強網絡通信領域專業(yè)基礎的高校教師、科研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也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暫缺《局域網與城域網》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引言
1.2 局域網與城域網的發(fā)展
1.2.1 局域網的發(fā)展簡史
1.2.2 局域網的技術變遷
1.2.3 當前的局域網
1.2.4 城域網的發(fā)展
1.3 局域網的基本結構
1.3.1 園區(qū)級網絡
1.3.2 數據中心網絡
1.3.3 互聯網中的局域網
1.3.4 局域網拓撲結構的演進
1.4 局域網的定義
1.4.1 局域網的總體標準
1.4.2 局域網的定義
1.5 局域網的標準化
1.5.1 為什么要學習標準
1.5.2 局域網領域的標準化機構
1.5.3 IEEE 802委員會
1.5.4 IEEE 802標準
1.5.5 IEEE 802標準族
1.6 全書內容概要
小結
思考題
第2章 網絡拓撲與傳輸介質
2.1 網絡拓撲
2.1.1 概述
2.1.2 總線拓撲
2.1.3 星型拓撲
2.1.4 環(huán)型拓撲
2.1.5 網狀拓撲
2.1.6 輪輻狀拓撲
2.1.7 層次性拓撲
2.2 傳輸介質概述
2.3 香農信道容量定理
2.4 雙絞線
2.4.1 雙絞線的發(fā)展
2.4.2 基本結構與系統(tǒng)構成
2.4.3 屏蔽雙絞線與非屏蔽雙絞線
2.4.4 雙絞線的類別
2.5 光纖
2.5.1 光纖傳輸的基本概念
2.5.2 單模光纖與多模光纖
2.5.3 光纜
2.5.4 光纖傳輸系統(tǒng)
2.6 無線介質
2.7 結構化布線系統(tǒng)
2.7.1 系統(tǒng)形成與發(fā)展
2.7.2 布線系統(tǒng)標準
2.7.3 布線系統(tǒng)概要
2.7.4 ISO 11801標準
2.7.5 TIA 568與ISO 11801的比較
小結
思考題
第3章 協議體系結構
3.1 引言
3.2 OSI協議體系結構
3.2.1 OSI基本模型要點
3.2.2 七層模型
3.2.3 服務與協議
3.2.4 數據單元
3.2.5 逐層封裝
3.3 802協議體系結構
3.3.1 802協議族
3.3.2 802參考模型
3.3.3 802實現模型
3.3.4 端系統(tǒng)與中繼系統(tǒng)
3.4 邏輯鏈路控制子層概要
3.5 介質訪問控制子層概要
3.5.1 概述
3.5.2 介質訪問控制技術
3.5.3 介質訪問控制地址
3.5.4 關于介質訪問控制地址的討論
3.6 物理層概要
3.7 802標準體系的演變
3.7.1 邏輯鏈路控制的中心地位
3.7.2 邏輯鏈路控制中心地位的弊端
3.7.3 802系統(tǒng)體系的演進
小結
思考題
第4章 邏輯鏈路控制
4.1 引言
4.2 邏輯鏈路控制的標準化
4.2.1 IEEE 802.2標準
4.2.2 關于通信模式
4.2.3 高級數據鏈路控制規(guī)程標準簡介
4.3 邏輯鏈路控制服務
4.3.1 邏輯鏈路控制服務概述
4.3.2 邏輯鏈路控制提供的服務
4.3.3 邏輯鏈路控制使用的服務
4.4 邏輯鏈路控制規(guī)程的類型與等級
4.4.1 邏輯鏈路控制規(guī)程類型
4.4.2 邏輯鏈路控制規(guī)程等級
4.5 LLC PDU結構與規(guī)程元素
4.5.1 LLC PDU結構
4.5.2 邏輯鏈路控制規(guī)程元素
4.6 規(guī)程描述
4.6.1 規(guī)程類型1描述
4.6.2 規(guī)程類型2描述
4.6.3 規(guī)程類型3描述
4.7 邏輯鏈路控制典型應用
4.7.1 邏輯鏈路控制的傳統(tǒng)應用
4.7.2 邏輯鏈路控制正在淡出應用中心地位
小結
思考題
第5章 以太網
5.1 概述
5.2 IEEE 802.3標準
5.2.1 以太網的標準演進
5.2.2 802.3的現行標準
5.2.3 802.3基本標準
5.2.4 802.3的PHY增補標準
5.2.5 802.3標準的其他增補
5.3 載波偵聽多路訪問協議原理
5.3.1 從ALOHA到CSMA
5.3.2 載波偵聽多路訪問協議中的堅持策略
5.3.3 沖突的檢測與退避
5.3.4 介質訪問控制協議的性能
5.4 介質訪問控制的結構與服務
5.4.1 介質訪問控制子層系統(tǒng)結構
5.4.2 介質訪問控制子層服務
5.4.3 介質訪問控制子層服務
5.5 介質訪問控制幀結構
5.5.1 802.3幀結構的演進
5.5.2 以太網分組
5.5.3 介質訪問控制幀
5.5.4 介質訪問控制幀
5.5.5 幀結構演進與IP匹配
5.6 802.3的介質訪問控制層
5.6.1 介質訪問控制子層功能
5.6.2 帶沖突檢測載波偵聽多路訪問的運行
5.6.3 訪問的一致性
5.6.4 沖突檢測與沖突通告
5.6.5 隨機退避與重發(fā)
5.6.6 系統(tǒng)參數值
5.6.7 全雙工模式
5.7 物理層系統(tǒng)結構
5.7.1 物理層架構的變遷
5.7.2 物理層參考模型
5.7.3 物理層服務原語
5.8 PHY規(guī)范
5.8.1 十兆位以太網
5.8.2 百兆位以太網
5.8.3 千兆位以太網
5.8.4 萬兆位以太網
5.8.5 接口速率自動協商
5.8.6 以太接入網
5.8.7 幾個附加議題
5.8.8 物理層小結
小結
思考題
第6章 網橋與交換式局域網
6.1 引言
6.2 網橋與交換機概述
6.2.1 術語“LAN”與“橋接式LAN”
6.2.2 網橋標準及其發(fā)展
6.2.3 網橋的主要功能
6.2.4 網橋的工作特點
6.2.5 網橋與交換機
6.3 網橋的體系結構
6.3.1 基本協議模型
6.3.2 網橋的系統(tǒng)結構
6.4 網橋的運行原理
6.4.1 運行基本要素
6.4.2 幀接收過程
6.4.3 學習過程
6.4.4 轉發(fā)過程
6.4.5 幀發(fā)送過程
6.4.6 幀處理小結
6.5 MAC地址過濾庫
6.5.1 過濾庫基本概念
6.5.2 動態(tài)過濾庫
6.5.3 靜態(tài)過濾庫
6.5.4 過濾庫小結
6.6 生成樹協議
6.6.1 協議產生的背景
6.6.2 生成樹協議概要
6.6.3 協議的運行
6.6.4 網橋協議數據單元BPDU
6.6.5 生成樹協議的性能評估
6.7 快速生成樹協議
6.7.1 快速生成樹協議對生成樹協議的改進
6.7.2 快速生成樹協議與生成樹協議的比較
6.8 交換機與交換式局域網
6.8.1 以太網交換機
6.8.2 交換式以太網
6.8.3 鏈路聚合協議
小結
思考題
第7章 虛擬局域網
7.1 引言
7.2 虛擬局域網基礎知識
7.2.1 虛擬局域網產生的背景
7.2.2 虛擬局域網的基本概念
7.2.3 虛擬局域網的相關術語
7.2.4 虛擬局域網網橋協議結構
7.3 虛擬局域網網橋的運行原理
7.3.1 運行要素
7.3.2 學習過程
7.3.3 轉發(fā)過程
7.3.4 幀處理小結
7.4 虛擬局域網協議格式
7.4.1 虛擬局域網協議概述
7.4.2 以太網加標幀格式
7.5 虛擬局域網的配置
7.6 虛擬局域網之間的通信
7.7 虛擬局域網和以太網技術在城域網中的擴展
7.7.1 IEEE 802.1ad技術
7.7.2 IEEE 802.1ah技術
小結
思考題
第8章 無線局域網
8.1 引言
8.1.1 無線接入的興起
8.1.2 無線接入特定應用
8.1.3 無線局域網的發(fā)展
8.2 IEEE 802.11標準
8.2.1 802.11標準的發(fā)展
8.2.2 802.11基本標準
8.2.3 802.11增補標準
8.2.4 802.11新標準
8.2.5 關于Wi-Fi
8.3 網絡系統(tǒng)結構
8.3.1 基本網絡結構
8.3.2 無線介質對系統(tǒng)的影響
8.3.3 服務區(qū)與服務組
8.3.4 網絡系統(tǒng)構成
8.3.5 分發(fā)系統(tǒng)
8.3.6 802.11參考模型
8.4 服務
8.4.1 概述
8.4.2 服務分類
8.4.3 信息分發(fā)服務
8.4.4 關聯服務
8.4.5 接入控制和機密服務
8.4.6 其他服務
8.4.7 服務之間的關系
8.5 介質訪問控制層
8.5.1 介質訪問控制服務基本概念
8.5.2 介質訪問控制服務定義
8.5.3 介質訪問控制服務原語
8.5.4 介質訪問控制結構
8.5.5 介質訪問控制幀格式
8.5.6 典型過程
8.6 帶沖突避免的CSMA協議
8.6.1 概述
8.6.2 時隙與幀間間隔
8.6.3 載波偵聽
8.6.4 ACK與RTS/CTS
8.6.5 隨機后退
8.6.6 多片連發(fā)傳輸
8.6.7 DCF訪問過程
8.6.8 CSMA/CA小結
8.7 物理層
8.7.1 概述
8.7.2 參考模型
8.7.3 服務與服務原語
8.7.4 802.11 PHY
8.7.5 802.11a PHY
8.7.6 802.11b PHY
8.7.7 802.11g PHY
8.7.8 802.11n PHY
8.7.9 小結
8.8 安全性
8.8.1 安全需求
8.8.2 安全標準
8.8.3 安全技術
8.8.4 安全應用
小結
思考題
第9章 城域網與彈性分組環(huán)
9.1 引言
9.2 環(huán)網技術簡介
9.2.1 環(huán)型網絡基礎
9.2.2 令牌環(huán)
9.2.3 光纖分布式數據接口
9.2.4 分布式隊列雙總線
9.2.5 同步數字體系環(huán)路
9.3 彈性分組環(huán)的發(fā)展與標準化
9.3.1 背景
9.3.2 RPR的技術演進
9.3.3 IEEE 802.17標準
9.4 系統(tǒng)概述
9.4.1 網絡系統(tǒng)結構
9.4.2 主干環(huán)結構
9.4.3 節(jié)點結構
9.4.4 節(jié)點的數據操作
9.4.5 系統(tǒng)業(yè)務
9.4.6 系統(tǒng)特點
9.4.7 參考模型
9.5 技術概要
9.5.1 空間復用
9.5.2 帶寬分配
9.5.3 拓撲自動發(fā)現與即插即用
9.5.4 自動保護
9.5.5 公平機制
9.6 介質訪問控制子層
9.6.1 介質訪問控制子層結構
9.6.2 帶寬分配機制
9.6.3 介質訪問控制數據通路
9.6.4 數據接收與發(fā)送操作
9.6.5 介質訪問控制幀格式
9.7 物理層
9.7.1 物理層結構
9.7.2 分組型物理層接口
9.7.3 SDH物理層接口
9.8 RPR網橋
9.8.1 系統(tǒng)結構
9.8.2 與基本網橋的差異
9.8.3 對生成樹協議的支持
小結
思考題
第10章 無線城域網
10.1 引言
10.2 早期無線城域網技術
10.2.1 本地多點分配業(yè)務技術
10.2.2 應用現狀
10.3 無線城域網標準IEEE 802.16
10.3.1 標準及其演進
10.3.2 系統(tǒng)結構
10.3.3 系統(tǒng)業(yè)務
10.3.4 技術特點
10.3.5 參考模型
10.4 MAC層技術
10.4.1 MAC層概述
10.4.2 業(yè)務會聚子層
10.4.3 MAC公共子層
10.4.4 安全子層
10.5 物理層技術
10.5.1 概述
10.5.2 物理層技術要點
10.5.3 2GHz~11GHz頻段的增強技術
小結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