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來,中國社會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國家民族深受苦難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經過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終于進入建設強大的現(xiàn)代化的社會主義社會的新時期。在這期間,隨著中國民族意識的覺醒和高揚科學、民主兩面大旗的新文化運動的廣泛影響,以及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普及和運用,極大地推動了中國人文和社會科學的發(fā)展。在中國佛教研究領域,先后涌現(xiàn)了一大批運用歷史學、哲學、社會學、語言學和邏輯學的理論和方法來研究佛教的著名學者,其中如梁啟超、陳垣、熊十力、胡適、湯用彤、馮友蘭、呂澂;在新中國成立后致力于倡導以唯物史觀為指導研究佛教的季羨林、任繼愈、石峻、郭朋等人,以及自改革開放以來活躍于佛教研究領域的一大批老、中、青學者。在佛教界,也出現(xiàn)太虛、法尊、印順等著名學僧,歐陽漸、王恩洋等居士;近年隨著全國佛教文化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也涌現(xiàn)出不少在佛教研究方面取得可觀成績的中青年學僧和居士。在這百年期間,中國教內外的學者對中國佛教歷史、教理、哲學、文學、藝術等領域的研究,取得前所未有的豐碩成果,發(fā)表了數(shù)量龐大的專著和論文;在對佛教文獻,特別是對敦煌佛教文獻和各種大藏經、佛教典籍的研究和整理方面也取得巨大的成果。本書是關于研究“佛教”的文集,書中具體收錄了:《試論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思想及其意義》、《論趙樸初人間佛教思想的理論承繼和獨特貢獻》、《世紀之交宗教研究的反思與展望》、《佛教學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述論中國佛教的居士戒律學》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