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唱文學作為一門主要流傳在民間的通俗文藝,在整個中國文學史、藝術史以及文化史上,都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特別是對于市民文學和宋金元以來的戲曲、小說和音樂的發(fā)展,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王國維在《宋元戲曲史·自序》中稱:“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钡搅嗣髑?,小說戲劇更是異彩紛呈,活躍在文學藝術的大舞臺上。而博取眾家之長,最為廣大民眾所熟悉與接受的藝術樣式莫過于說唱。作為歷來不為學術界重視的說唱文學,它的研究歷史與狀況如何?前人都做了哪些工作,成績和局限在哪里,有何剩余的文章可做……這些都是筆者寫作前必須探討的問題。說唱文學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先秦時期。在先秦文獻中,已經有關于說唱萌芽的記載。經過兩漢、魏晉南北朝近千年的醞釀和培育,說唱文學正式崛起于唐代,盛行于宋代,發(fā)展于元明,繁榮于清代。然而關于中國說唱藝術的研究,在古代卻沒能全面展開,也缺乏自覺的研究意識。其研究或限于某一門類的鑒賞,如關于話本小說的評點,或以其他藝術研究為主而兼及說唱藝術,如在音樂大類中偶爾有研究者談及說唱音樂的問題,而比較多的則是在記述某種史料的同時對一些說唱藝術略加評論,因而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對于說唱的研究只是東鱗西爪,不成系統(tǒng),也還不能稱其為專門意義上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