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哲學美學儒家美學與經典詮釋

儒家美學與經典詮釋

儒家美學與經典詮釋

定 價:¥19.80

作 者: 陳昭瑛 編輯、剪輯:黃俊杰
出版社: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儒學與東亞文明研究叢書
標 簽: 中國古代哲學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561757109 出版時間: 2008-01-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 頁數(shù): 147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這本書中論文的目次是按照先秦到現(xiàn)代的時間順序。其中《朱熹的(詩集傳)與儒家的文學社會學》一文寫于博士班研讀期間,《馬克思主義和儒家的文學觀:內在目的論的觀點》一文寫于l995年轉向臺灣文學研究之后,但其實只是總結之前十年的心得?!丁坝篮愕泥l(xiāng)愁”:徐復觀論先秦儒家美學》和《“情”概念從孔孟到茍子的轉化》兩篇論文是去年底恢復工作之后的一點成績。其余五篇完成于我參加由黃俊杰先生主持的“大學學術追求卓越發(fā)展計劃——東亞近世儒學中的經典詮釋傳統(tǒng)”期間(2000-2003),可以算是一部分的成果。貫穿這些不同時期作品的精神是一致的,我對儒家美學的基本看法從未改變,但盼望未來在師友的惕勵和自己的努力之下能更趨成熟。

作者簡介

  陳昭瑛,一九五七年生,母臺灣臺南市人,父臺灣嘉義民雄人。臺灣大學中文系學士、哲學研究所碩士、外文研究所比較文學博士。曾任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人(1998—1999),曾獲第二屆五四文學評論獎(1999),現(xiàn)任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著有:《臺灣與傳統(tǒng)文化》(增訂再版)(2005)、《儒家美學與經典詮釋》(2005)、《臺灣與傳統(tǒng)文化》(1999)、《臺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1998)、《臺灣詩選注》(1996)、小說集((江山有待》(1980),譯注馬庫色((美學的面向》(1987)等。

圖書目錄

一、前言
二、“述而不作”與經典性的關系
三、“經”、“權”概念與經典詮釋的關系
四、“為其人以處之”:詮釋者的理解和體驗
孔子詩樂美學中的“整體性”概念
一、前言
二、中和:情理相得
三、文質彬彬、盡善盡美:形式與內容的統(tǒng)
四、興、觀、群、怨:主客合
五、共鳴與啟迪、沉醉:聽者與作品的交融
六、禮樂之治:“社會美”的概念
“情”概念從孔孟到荀子的轉化
一、前言
二、《論語》中的“情”
三、《孟子》中的“情”
四、《荀子》中的“情”
(一)人情與實情
(二)“情”的主體性內涵
(三)“至情”與“至文”:美學的突破
孟子“知人論世”說與經典詮釋問題
一、前言
二、《論語》中與“知人論世”相關的看法:“知言”、“知人”、“以文會友”
三、孟子“知人論世”章析論
四、由倫理學向史學、詩學的轉化:荀子、司馬遷、劉勰
五、結語:“友情”成為“理解”(“知”)的隱喻
“通”與“儒”:荀子的通變觀與經典詮釋問題
一、前言
二、荀子與漢代經學:經學傳承與“通儒”概念
三、“通變”、“經權”概念的起源:《論語》、《孟子》、《荀子》、《易·系辭》
四、茍子的通變觀
(一)“權”的雙重意義
(二)通“一與多”之變
(三)通“古與今”之變
(四)“通”與“儒”
(五)“通”與“學”
五、結語:對經典詮釋的啟發(fā)
性情中人:試從楚文化論《郭店楚簡·性情篇》
一、前言
二、楚巫文化中情、身相依的思想及性別意識
三、“情”的存有內涵:與氣、性、身、心的關系
四、“情”的倫理要求:信與久
五、結語
朱熹的《詩集傳》與儒家的文學社會學
一、前言
二、《詩集傳》與儒家的文學發(fā)生學
三、時代精神
四、文學的政治學與教育學:風與刺
五、民族詩學

六、文化理論:王與霸的兩難
七、原始主義:古典的與浪漫的
八、方法論:賦比興與主題研究
九、結語
“永恒的鄉(xiāng)愁”:徐復觀論先秦儒家美學
一、前言
二、“禮樂之治”的核心:“仁”作為藝術精神
三、藝術與道德的關系:內在目的論的觀點
四、藝術與現(xiàn)實的關系:“反省性的反映”與“批判的模仿”
馬克思主義和儒家的文學觀:內在目的論的觀點
一、形式主義的誤解
二、內在目的論與外在目的論
三、批判的模仿
名詞索引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