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哲學馬/列/毛/鄧經(jīng)典理論馬克思自由思想的真蘊及其當代境遇

馬克思自由思想的真蘊及其當代境遇

馬克思自由思想的真蘊及其當代境遇

定 價:¥21.00

作 者: 張劍抒
出版社: 群言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哲學 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理論 政治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800807831 出版時間: 2008-01-01 包裝: 平裝
開本: 32開 頁數(shù): 234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如果我們對馬克思的歷史觀乃至于他哲學思想的整體發(fā)展脈絡有一個全面的把握,就不難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在馬克思那里,實踐活動作為人的一種本源性生命活動方式成為產(chǎn)生和解決一切重大問題的深層依據(jù)。馬克思的歷史理論是以“現(xiàn)實的人”為起點而展開來的。他從來不曾以僵死的物和抽象的精神去遮蔽鮮活而富有靈性的人,他從來不曾以機械和刻板的物的法則或“絕對精神”的內(nèi)在規(guī)律來否定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相反,馬克思非常強調(diào)作為人的本質(zhì)的自由,是通過人的實踐活動來實現(xiàn)的,他把實踐看作是“一種絕對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即歷史的、有意識的創(chuàng)造活動。馬克思就曾說過,自由不僅包括我靠什么生存,而且也包括我怎樣生存。人類的歷史就是在實踐中展開的對自由這個本體的不斷探求。自由是人的實踐活動不斷開啟的生存空間和存在意義,是一個被不斷拓展的過程,同時自由也是實踐努力的方向,即自由還是一種價值取向。真正的自由不僅是人所向往的一種完滿的生存狀態(tài),也是人的一種發(fā)展狀態(tài)。開啟馬克思自由思想真蘊的關鍵在于理解馬克思實踐概念所引發(fā)的全新的哲學思維方式,那就是:說明人的精神的解放、自由的實現(xiàn)只有與人的歷史運動、與人為爭取人本真的生存所進行的實際斗爭相結(jié)合才有實際的可能。馬克思哲學的重大意義在于他確立了感性實踐活動優(yōu)先于邏輯和知性的原則。而傳統(tǒng)的教科書哲學把馬克思的自由思想理解為是對必然的認識,把實踐理解為達到認識必然性的手段。而事實上,實踐和自由的概念在馬克思那里有著深層的人文關懷,它們具有本體論的內(nèi)涵。實踐作為人類的一種本源性生存方式在本質(zhì)上是人為的和為人的價值活動,它總是遵循著外在物的事實尺度和人的內(nèi)在的價值尺度。人對現(xiàn)實必然性的認識和利用,歸根結(jié)底服務于人對現(xiàn)實社會的改造以便促進人類自由發(fā)展之目的。在人類的發(fā)展過程中需要認識和利用哪些必然性是由人自身發(fā)展的價值需要決定的。我們雖然承諾實踐活動之外的自然界具有其存在的優(yōu)先性,但“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為與人分離的自然界,對人來說也是無”。馬克思把人理解為實踐的存在,認為人正是通過自己的批判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實踐活動,參加到并影響著現(xiàn)存感性世界及其發(fā)展方向,促成了它向著人的世界的生成運動。實踐的生存方式是人的本源性存在方式,是自由現(xiàn)實性問題解決的惟一載體。實踐的生成也就是自由的生成。人類實踐活動的歷史就是人類對自由本體探求的過程。自由意味著去過真正的生活,它不是由一個為好社會,富饒經(jīng)濟或最后哲學所賦予的禮物,自由是個本體概念,人類對它的探求是沒有終點的。正是在實踐中對它的探求才書寫了人類不斷進步的歷史。自由是由行動造成,它是人的一種動態(tài)的存在狀態(tài)。同時,自由也是人類生存的終極價值追求,實踐正因為有著自由的終極價值的提攜與指導,才使人類的發(fā)展在歷史的進程中不斷完滿。自由沒有終點,對它的追求不會在某個時間點上終結(jié),但自由卻是有方向的,它的指向就是人的全面發(fā)展。馬克思哲學的真實意義不在于它是否能夠達到所謂終極存在、終極解釋或終極價值,而是啟發(fā)人類在理想與現(xiàn)實、終極的指向性與歷史的確定性之間保持必要的張力,永遠保持一種實踐的批判精神和超越意識。理解了馬克思自由思想的真蘊可以有力地回應現(xiàn)當代西方哲學對馬克思自由思想的挑戰(zhàn)。存在主義由于對個體的關注,而認為馬克思的自由是一種類的空洞的自由。事實上,馬克思自由思想的根基就是個體的自由。馬克思曾經(jīng)明確說過“每個人的自由是全體人自由的前提”,自由是“各個自由人的聯(lián)合體”,所以,脫離類的自由的存在主義的個體自由才是虛妄的。法蘭克福學派對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異化有著深刻的揭示,他們指出異化無處不在,使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當代的資本主義社會。但是他們指出推翻資本主義本身也不能消除異化勞動,因此自由的實現(xiàn)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實上,他們沒有理解馬克思異化理論所蘊涵的深刻人文意蘊。異化在馬克思那里絕不僅僅是個政治性概念,馬克思把自由理解為是對異化的克服上,但這種克服不是外在的,而是一種內(nèi)在的自律,馬克思是希望人擺脫對各種物的依賴關系,使勞動只成為“自由自覺的類活動”。同時,馬克思清楚地指出,這樣的自由必須建立在物質(zhì)極大豐富的基礎上,只有這樣,人才更有可能擺脫物對自身的奴役。后現(xiàn)代試圖消解一切關于自由與解放的元敘事,想通過感覺之流或個性自我去彰顯自由,這樣的自由不僅不能對馬克思的自由思想構(gòu)成挑戰(zhàn)而且它本身就是偏離“人”而理解的人的自由。自由作為一種終極價值是人形而上追求中所無法逃避的,作為人就不能沒有終極價值的提攜,否則就不可能過真正屬人的生活,而那樣的人的生存將無異于動物的生存。馬克思的自由思想對于當代人類生存境遇的改變具有非常重大的啟示意義,這決不是某種口號上的東西,從上面的論述我們可以歸結(jié)幾點:第一,人之為人,并不體現(xiàn)在它是一種與世界相割裂的特殊的存在者,恰恰相反,他與其所生存的世界不可分離。因此人不是與自然對抗的,人是在自然之人化和人之自然化的生命運動中,在物質(zhì)之必然與原欲之自由的肯定和否定的統(tǒng)一運動中去發(fā)展自身達及自由的。這對解決生態(tài)問題具有重大的意義,通過馬克思的自由思想,人類可以意識到,人與自然的關系的解決對于人類的發(fā)展、對于自由的實現(xiàn)是具有多么重大的意義。第二,自由作為人的存在意義的開啟,使人對自己的追問真正成了有價值的問題。人開始反思自身的存在狀態(tài),對現(xiàn)代人的命運將給予更多的關注。他們將意識到人類的存在必須要有合理的價值秩序,人的存在不能與神圣領域分割,那種感覺之流的生存狀態(tài)不是人本真的生存,這樣就有助于現(xiàn)代人振作精神,拾起頹廢的精神,去積極地生活和面對人生的機遇與挑戰(zhàn)。第三,自由不意味著擁有更多的財富,它有助于人類改變目前人類的生產(chǎn)活動方式,物質(zhì)生產(chǎn)力的提高是自由的前提,但自由最終是引導人們達到一種擺脫任何物的依賴性把自身所具有的“自由自覺的類本性”發(fā)揮出來,自由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生活,人類不應該成為一種只受著利益驅(qū)動的單向度存在。第四,自由既然是人類的生存所向往的美滿的存在狀態(tài),是人的全面發(fā)展狀態(tài),自由就決不是一個人或一個國家或種族的事情。人不僅不能與自然分開,不能與神圣體分開,人也不能與共同體分開,自由只能是類的自由,是人類歷史發(fā)展所努力致力的。這樣的理解就對解決那種把自由理解為是擺脫別人統(tǒng)治自己成為主人而導致的霸權(quán)主義和種族主義有重大的作用。自由是自由人的聯(lián)合體,各個個體的自由才能導致整個共同體的自由。這樣的自由解讀有助于世界的和平與發(fā)展??傊?,在馬克思哲學開創(chuàng)的實踐哲學的新運思中去解讀馬克思的自由思想,不僅可以從另一個維度去體會馬克思的偉大,更主要的是,它可以有力地回應現(xiàn)當代西方哲學對馬克思自由思想的挑戰(zhàn),同時對于當代人的生存境遇的改善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作者簡介

  張劍抒,1976年5月生,遼寧開原人。1994年入吉林大學哲學系學習,1998年攻讀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yè)碩士,并于2001年繼續(xù)攻讀博士,2004年獲博士學位?,F(xiàn)任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曾在核心學術(shù)期刊發(fā)表文章數(shù)十篇,代表有:《(實踐中的對象化與異化一一從黑格爾到馬克思)》、《(論馬克思的無神論與他的歷史唯物主義的邏輯關系)》、《(馬克思自由思想的真蘊及其當代啟示)》、《(從人的生存狀態(tài)解讀馬克思的自由思想)》、《(形而上學——“存在”著的“無”)》、《(在馬克思唯物史觀的開放運思中詮釋自由)》、《(如何理解被稱作“實踐本體論”的馬克思哲學)》、《(馬克思自由問題的解蔽與呈現(xiàn))》、《(人的兩重性存在與自由維度的開啟》、《馬克思自由思想對和諧人生的啟示)》等。

圖書目錄

導論 自由的旨趣與人之為人的實現(xiàn)
一、人的二重性存在與自由維度的開啟
二、傳統(tǒng)教科書在馬克思自由觀上的缺失
三、馬克思自由問題的解蔽與呈現(xiàn)
第一章 馬克思之前西方哲學主要自由思想回溯
一、人的二重性存在和自由的原初語境
(一)人的經(jīng)驗性本原追求——必然中的自由
(二)人的超驗性本體追求——理念中的自由
(三)基督教——天國中的自由
二、理性的啟蒙——自由的依據(jù)回歸人自身
(一)理性導向的社會自由——契約論
(二)盧梭——社會自由偏向道德自律
(三)康德——自由歸于人的實踐理性的踐履
(四)黑格爾的自由——自在而自為
第二章 馬克思自由思想的形成過程
一、青年黑格爾派時期
(一)自由就是人的自由意志
(二)自由與絕對精神的他由
二、《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自然哲學之比較》
(一)原子偏斜——自由意志
(二)從個別的自我意識到個別自我意識的現(xiàn)實性
三、《黑格爾法哲學批判》
(一)擺脫思辨理性確立人的價值自律
(二)開始從人的存在方式的社會關系中尋問人的自由
四、《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
(一)人的本質(zhì)在于自由自覺的類活動
(二)人的自我異化及其復歸
(三)新歷史觀萌芽時期的實踐概念
五、《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
(一)新的哲學觀的萌芽——實踐的理解
(二)社會關系的總和是人的自由自覺的類活動的定在
六、《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
(一)偶然的個人與有個性的個人
(二)真實的集體中才有真正的個人自由
(三)共產(chǎn)主義——自由王國與開放致思
第三章 馬克思自由思想的真蘊
一、實踐中的認知理性和價值理性
(一)自由建立在對必然的認識上
(二)自由是實踐主體追求他的目的時的價值自覺
(三)自由是認知與反省的契合
二、在歷史唯物論的開放運思中詮釋自由
(一)自由的本然性必須在現(xiàn)實的人類活動中實然化
(二)自由的實然化的更迭過程就是人類的歷史性生成
(三)自由是人在歷史活動中的一種永恒價值取向
三、自由——人的生存狀態(tài)
(一)素樸性存在狀態(tài)
(二)反思性發(fā)展狀態(tài)
(三)完滿性狀態(tài)的追求
四、自由——真、善和美的三性融合
(一)真——對必然的認識
(二)善——價值內(nèi)蘊的認識
(三)美——至善的企及
小結(jié):自由的各種解讀不是單性的而是有機的
第四章 現(xiàn)當代西方哲學對馬克思自由思想的詰難與挑戰(zhàn)
一、存在主義對個體自由的關注
(一)存在主義的個體自由的解析
(二)馬克思的每個人的自由是所有人的自由的條件
(三)脫離自由人聯(lián)合體的存在主義的個體自由的空性
二、法蘭克福學派對當代資本主義異化的深刻揭示
(一)馬克思的異化只是勞動的異化?
(二)當代資本主義面臨普遍的異化——單向度的人
(三)異化的揚棄——人的自由與解放
三、后現(xiàn)代主義——從思想之我到感覺之我
(一)主體的死亡——人類自由的虛妄
(二)無終極價值的自由——失卻了人之為人的根本
四、自由主義——消極自由與積極自由
(一)“自由”與“平等”在自由主義者和馬克思間的差異
(二)現(xiàn)代自由主義者的自由思想及其政治綱領
(三)自由主義內(nèi)部關于自由問題的理論之爭
第五章 當代人的境遇與馬克思自由思想意蘊的啟示
一、科學技術(shù)的發(fā)展與人的異化
(一)自由從認識論回歸現(xiàn)實的人和人類生活
(二)從過分張揚的人類主體性回歸真正的主體性
二、后現(xiàn)代沖擊下的價值多元與價值虛無
(一)現(xiàn)實關切與終極眷注
(二)從種存在到類存在
三、糾正對生活世界的庸俗化解讀
(一)生活世界在馬克思哲學中的意義
(二)實踐不是無價值要求的生產(chǎn)勞動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后記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