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得既是一種處世的哲學,也是一種做人做事的藝術,是選擇、承擔、忍耐、智慧、痛苦與喜悅的達觀境界。你若真正把握了舍與得的機理和尺度,便等于把握了人生的鑰匙和成功的機遇。要知道,百年的人生長河,也不過是由“舍”與“得”的小小浪花組成。 一舍一得的不斷重復,架構了我們的人生,演繹著成功和失敗的故事。舍得,得舍,何得?何舍?剛者則柔不足,柔者則剛不足,勇者必戾,智者必詐,世間萬物,蕓蕓眾生,無有完美,對應其優(yōu)點必有缺點。舍棄與得到之間的利弊用什么權衡?造化弄人,我們只能在舍得之間痛并快樂著,從“舍”與“得”的禪理和尺度中把握人生的鑰匙、成功的門環(huán)。舍得,是一種精神;舍得,是一種領悟;舍得,更是一種智慧,舍得,是一種人生的達觀境界。賈平凹先生有一篇文章,說的也是《舍得》,誠如先生所言,會活的人,或者說取得成功的人,其實懂得了兩個字:舍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平凹先生是個參悟透了人生的奧妙與玄機的人。的確,“舍得”二字,其實已經囊托了人生所有的真知。世間,人們往往面臨多種選擇,取舍往往亂人心扉難以抉擇,早在兩千年前的孟子說過這樣的話:“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義者也。”這正是從取舍的角度立秋了只有能夠做到舍棄,才能夠有所收獲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