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霧都孤兒》表現了狄更斯對于刑事犯罪問題的關注和他對于犯罪的態(tài)度。狄更斯一方面把大都市的犯罪歸因于人性的邪惡,另一方面,又把這種尖銳的社會問題看作貧窮的必然產物。與小說的主題犯罪并存的一大主題是貧窮。這突出表現在小說前半部。物質的匱乏與人性的冷酷和貪婪密切結合在一起。正如英國評論家阿諾德·凱特爾所說:“小說前十一章引出了一幅悲慘的可怕的景象。從全書的第一句話起,我們立即被引進一個世界,那里有著最駭人聽聞的貧困和丑惡,那是一個殘忍和狂暴的世界,那里生命不值錢,人們普遍受苦難,但求早日死去?!毙≌f開端,通過奧利弗來倫敦之前在貧民技藝所生活的詳細描寫,說明貧窮、冷酷無情的世道人心將一個天真無邪的兒童逼上了犯罪道路。小說中的另一個少年諾亞,曾經也遭受過慈善機構無情虐待,但是,當他遇見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時,便把怨氣發(fā)泄在他的身上。諾亞后來也跑到倫敦,心甘情愿地拜費金為師,干著殘忍的“收娃娃稅”的罪惡勾當,搶劫那些被父母打發(fā)出來買東西的兒童,然后把他們推進陰溝里淹死。小說中所塑造的與這些真正的罪犯不同的“犯罪者”,如南希和機靈鬼“逮不著”,是社會的犧牲品,他們無家可歸,忍饑挨凍,從小在大街上閑逛,看到的和遭遇的都是粗鄙的行為,胡天胡地喝酒鬧事的場面,打交道的盡是陰險狡詐、充滿暴力意欲的罪犯。狄更斯正是通過處于犯罪邊緣的孩子們的經歷,揭示了不合理的社會制度、社會的冷漠無情如何造就了罪犯,醞釀了威脅社會和生命的反社會力量。故事發(fā)生在19世紀30年代的英國,在一個寒風料峭的深夜,一個男嬰剛在貧民區(qū)里呱呱墜地,苦命的母親便撒手人寰。誰也不知道產婦的身份,男嬰由此成了無名孤兒,在救濟院中度過了凄苦的童年。當他來到霧都倫敦時,卻無意中落入了一個險惡的陷阱…… 小說直面人生,以真實的筆觸揭露出隱藏在倫敦狹小、骯臟的偏僻街道里的恐怖與暴力。情節(jié)曲折、緊張,人物內心豐富。在細節(jié)描寫中充滿生活氣息和激情,讓讀者不忍釋卷。作者查爾斯·狄更斯(1812一1870),英國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霧都孤兒》是他的第二部長篇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