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風云漫卷,時代巨變,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幅翻天覆地且斑駁陸離的歷史畫卷,歷史的運動與運動的歷史猶如一條奔騰的長河,湯湯滔滔汩汩,永不止息。在這樣的時代氛圍下,國際史學也發(fā)生了持續(xù)不斷的變革,并在這種變革中留下了它前進的足印。三十三年前,美國學者沃勒斯坦發(fā)表了《現(xiàn)代世界體系》首卷,一石擊起千重浪,后來名聞遐邇的世界體系理論隨之誕生,于是爭議紛起,褒貶不一,迄今未衰。不管怎樣,沃氏的世界體系理論也成了當代西方乃至國際史學中的一抹亮色,學界為之矚目。近重讀江華博士的《世界體系理論研究》,他的大作為這“亮色”描畫“絢麗”,為這“體系”刻畫“哲理”,取材宏富,分析細微,令人折服。不過,透過這絢麗的色彩與紛繁的體系,驀然閃現(xiàn)在我腦海中的都是這樣的字眼:反思與重建。反思意味著回顧與總結,重建聚合著開拓與創(chuàng)新;反思是真理與謬誤的區(qū)分,重建是陳見與新知的替換;反思是重建的基礎,重建是反思的體現(xiàn);反思為了重建,反思與重建是新陳代謝,是革故鼎新,是學術發(fā)展與繁茂的動力。對此,其微言大義,自不待言。這里,結合江華的著作,就這一題旨,略抒己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