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人相信旅游的目的在于用心靈的眼睛去“觀看”。西方傳統(tǒng)也重視旅游,特別是強調在出游的過程中讓靈魂飛放和令蒼白的生命注入色彩的意義。德國詩人諾瓦利斯也曾說過:“心靈的寶殿是建立在內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相通處。它在這兩個世界重疊的每一點。”在飽覽與品嘗各地勝景和美食的同時,我們仍服膺前人的智慧與話語。本書為“逛街地圖”系列之一,是黃仁達夫婦用心靈的眼睛去“觀看”、去旅游的又一種書。在逛街之前,在本書的序中,作者講述了臺北的前世和今生。 當巴黎以文化藝術為特色,香港以吃及血拼作號召,上海以懷舊浪漫為宣傳焦點的同時,臺北人正努力尋找臺北城的定位與身世。要成為一個偉大的城市必須以文化作為后盾;而文化則是綿延流長,延續(xù)社會的基本要素,無從輕易切斷。在臺北,我們看到中華文化的伸延與承傳,也感受到城市正邁向現(xiàn)代化與造就文化特質的努力、理想與沖勁。城內一年四季來自海外與本地的藝文活動演展頻繁、活絡與多樣性。臺北開辦了所有華人城市中的第一間琉璃博物館、第一間24小時通宵營業(yè)的書店;舉辦華人世界中第一個“國際詩歌節(jié)”;臺北還擁有蜚聲國際的 “云門”舞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