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風雨中的雛鷹
幼年隨父回祖國
少年踏上革命路
第二章 戎馬之始
十八歲的市委特派員閩東歷險
領導霍童暴動與再次遇險
為建立閩東蘇區(qū)而戰(zhàn)
紅軍閩東獨立師政委
第三章 鞏固閩東游擊區(qū)
臨危掌舵
恢復老游擊區(qū)開辟新區(qū)
與挺進師會師之后
本不應該發(fā)生的“南陽事件”
第四章 從和談到北上抗日
大敵當前戰(zhàn)略調整
率新四軍三支隊六團北上
第五章 挺進敵后東進東進
堅定不移地向東路發(fā)展
連戰(zhàn)連捷的“江抗”
痛悼“壯烈殉國的吳副團長”
挺進蘇北與馳援半塔集
聆受使命與交心夜話
相機決斷戰(zhàn)郭村
有取有舍東進黃橋
在實戰(zhàn)中領會“誘敵深入聚而殲之”
機動靈活決戰(zhàn)黃橋
才女配驍將的美好姻緣
第六章 在反“掃蕩”中建設抗日民主根據(jù)地
打擊投降派,粉碎“七路掃蕩”
新四軍軍部告急,和南浦旅團“斗法”
在偽化和反偽化斗爭中爭奪邊沿區(qū)
一片誠心“截留”阿英
建設干部隊伍,鞏固民主政權
第七章 華中敵后大殲滅戰(zhàn)
三倉河會議決策:攻點打援
兩路攻堅勇奪車橋鎮(zhèn)
蘆家灘殲滅戰(zhàn)
車橋戰(zhàn)役勝利后
第八章 抗戰(zhàn)勝利前后
發(fā)展蘇浙皖
新登激戰(zhàn),孝豐大捷
新矛盾和小插曲
從東南北撤,組建“遠征軍”
兗州血戰(zhàn)·華豐受降·泰安之勝
第九章 解放戰(zhàn)爭初期的山東局勢
南征北戰(zhàn)
水到渠成之際突發(fā)風險
置之死地而后生
第十章 從魯南戰(zhàn)役到萊蕪戰(zhàn)役
打一個比宿北更大的殲滅戰(zhàn)
克齊村,再拿洋街老棗莊
萊蕪戰(zhàn)役第一功
第十一章 “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
孟良崮臨戰(zhàn)受命
剜出國軍“上將”
敲碎張靈甫的“磨心”
第十二章 向外線出擊
聲東擊西突重圍
鐵流滾滾過沙河
挺進豫皖蘇
斬斷大動脈
第十三章 “釣大魚”苦戰(zhàn)睢杞
“麻雀戰(zhàn)”拖疲王牌軍
常郭屯打破僵局
叫黃百韜自身難保
第十四章 飛越天塹戰(zhàn)上海
抱病返蘇中
策反要塞
抗擊英艦
渡過長江
兵臨淞滬
月浦好一場血戰(zhàn)
力克寶山吳淞
第十五章 鏖兵八閩
提前人閩
豪情南下
一著險棋克榕城
發(fā)起漳廈戰(zhàn)役
跨海取廈門
金門失利前后
第十六章 剿匪和海防
中南海發(fā)來剿匪電令
彎彎海防線
打響國共大陸最后一戰(zhàn),“西方公司”臺北關門
第十七章 經略東南
筑起兩條造福萬代的海堤
讓鷹廈鐵路穿越閩西北崇山峻嶺
一身兼負黨政軍重任
高潮迭起迎來“黃金時代”
初步探索經濟建設道路
崛起三明工業(yè)城
第十八章 進取與探索
運動中采取保護措施
“躍進”和“收兵”
站在群眾這一邊
講真話,拳拳赤子心
一枝一葉總關情
擺一出經濟生活的龍門陣
“三個主帥,一個副帥”
第十九章 聚焦金門
中南海點將
八·二三這一天
“按照毛主席的命令執(zhí)行”
炮戰(zhàn)余波
第二十章 領導群眾渡難關
兩個“為綱”
堅決執(zhí)行“吃飯第一”的指示
閩東之行得人心
下力氣糾錯
窮當家的大攤子
大興調查之風
唱一曲抗天歌
七千人大會前后
第二十一章 力爭上游
以壯士斷腕的精神來調整和精簡
教科文衛(wèi)體異彩紛呈
“四清”、“五反”中的省委書記
人的正確思想從哪里來?
備戰(zhàn)和建設
第二十二章 “文革”劫難
很不理解
在劫難逃
逆境中的苦思
第二十三章 執(zhí)掌交通部
受命于危難之際
一九七五,遠洋船翻番
排除萬難解放干部
束手縛腳搞整頓
一年中最愉快的經歷
第二十四章 多難之年
長江考察行
不拍第二次被打倒
在天安門事件中
交通不能再亂
堅持到最后一分鐘
“殺了我的頭也不檢討”
為兵不血刃的偉大勝利干杯
第二十五章 解放思想開拓前進
既當政委,也當司令
“兩個不可低估”
打一場安全質量翻身仗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出訪北歐帶來的啟示
“你這部長當起來有點味道了”
出訪西歐談觀感
“蛇口模式”的誕生
第二十六章 再披戎裝
受命海軍當“班長”
艱難的第一步
砸碎精神枷鎖
質量、技術、安全大檢查
用第一等工作開創(chuàng)海軍史上的“第一”
建立精干頂用的海軍
第二十七章 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任上
僑委第一任主任委員
創(chuàng)建“華僑城”
立法護僑
率團訪菲
第二十八章 余熱生輝
神圣的職責
殷殷桑梓情
走向永恒
葉飛生平大事年表
后記